春阳和煦,暖雾渐开。3月7日上午9点半,位于麻章区的双双赢现代农业基地里,连片果树下,百余名前来踏青摘果的市民,提着“战利品”,一路欢声笑语。
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这一拥有全省最大连片种植番荔枝(释迦果)果园的我市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在今年完成单亩产值达产5万元的“小目标”基础上,接连开启创新模式,加速推动湛江番荔枝种植产业化。
“不包括现在正在采摘的最后一批番荔枝,我们的单亩产值已达到5万元。接下来着手把去年布局的一系列创新措施的效应落到实处,包括科研模式创新、推广模式创新、技术合作模式创新。作为湛江市的现代农业创新示范点,我们面对新的国内外市场动态环境,追求新作为,更大的作为。”果园管理负责人黄先生对记者说。
员工在种植大棚里为番荔枝新苗装盘。 记者 李忠 摄
强“体魄”:10万株新苗助拓千亩级番荔枝果园
在双双赢现代农业基地大棚里,员工们正在把一株株带根的番荔枝小枝栽进整齐摆放的小盆里,作为培育新苗的砧木,接下来将把番荔枝枝条嫁接成苗。
黄先生说,从前年起,湛江成功引种“凤梨释迦”品种番荔枝成功的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在国内水果种植同行中引起轰动,前来取经寻求合作者络绎不绝,加上目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动阶段,不少乡村把种植业创新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乡村产业的新举措,番荔枝苗非常抢手。仅今年春节前,该基地接到的求苗总量就达20万株,按交苗的时间段,目前启动的新苗嫁接,规模为10万株,交种后,可拓展一千多亩番荔枝果园,该基地同时还将提供技术扶持和员工培训等服务。晚些时候,将继续为各乡村培育10万株新苗。
正在为砧木切口的员工冯姐说,由于砧木采用的是“原装”的“凤梨释迦”品种番荔枝主杆,嫁接后的品种纯性很好。
在去年疫情防控初期,由于物流不畅,该基地所产的番荔枝果一度外运困难。面对变局,该基地果断把滞园的果,剔肉留核,精选出饱满种子,及时种植,确保了育苗用纯种砧木的供应。
“多年来,我们有一个梦想,为湛江水果种植业寻找第二个‘红江橙’产业,随着新苗大量培育,千亩级番荔枝园的出现,产业化的规模推进,我们离梦想的距离将越来越近。”黄先生说。
健“筋骨”:在湛设立内地首家番荔枝研究所
如果说,大量培育新苗,推动种植集约化上规模,是为湛江番荔枝产业强“体魄”,那么国内首家番荔枝研究所在湛设立,则产生了“健身壮骨,挺起脊梁”的效应。
去年5月,“双双赢”逆势谋创新,加大投入,牵头在湛创办了南亚番荔枝研究所时,受理注册方遍查资料后发现这次注册在内地首开先河,并建议,按研究用语使用学名的原则,“释迦果”改称番荔枝。研究所成立后,一支包括博导级高端专业农技人员的科研团队迅速组成并壮大,其发展速度出乎“双双赢”的意料。
番荔枝从野果改良为商品用果,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除宝岛台湾外,全球从大规模种植中总结出来可资应用的科研成果凤毛麟角。“我们创办研究所的初衷,是聘请专业的农技科研人员,在全省最大的连片番荔枝种植基地里,通过研究总结,加速推广效应。没想到吸引了大批高端农技专家,不计报酬,志愿者般地加入,有些还自带学生组成小团队,隔三岔五出现在我们的果园里。”
长期关注湛江释迦果业的果树农科技术专家周文说,在果树种植研究的原有体制内,番荔枝种植属于小众项目,所得到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与香蕉、柑橘类的大项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建起试验园其规模也仅限于“十亩八亩面积,三五个人科研”,其科研推进速度有限。在投入充足的前提下,依托600多亩连片种植果园开展科研的番荔枝研究机构,出成果的概率会高很多,同时,番荔枝农技研究的每一项成果,在国内都属“开先河”,这正是吸引众多高端农技专家志愿者般加入的重要原因。
农技科研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有助于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让科研者在传统模式面对“无穷的报表和审批”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强化整体效能,提升产出效益。
对此,广东省政协委员、曾担任广东海洋大学校长的果树农科专家叶春海曾多次深入到该基地调研,形成提案,为多元化加大农技科研力度,助湛江发展珍稀水果产业鼓而呼。
一名前来“双双赢”取经的种植业大户,得悉番荔枝研究所的大团队研究范畴已覆盖生产环节的农技、营销环节的云市场、用工环节的职业果农技能培训等全域后,对投资番荔枝合作种植信心大增,当即拍板签订合作生产合同。
活“血脉”:在规模推进中树立湛江水果新品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双双赢”这片全省最大连片番荔枝(释迦果)生产基地接连开启创新模式,谋求的正是把亩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第二个红江橙”产业,在湛江这片红壤热土上推广。
黄先生透露,交付完首批10万株番荔枝苗后,立即着手培育为各乡村谋求振兴而新辟珍稀水果种植产业所需的10万株果苗,同时开办职业番荔枝果农技能培训班,按种植规模大小顺序供苗开班,力求在规模推进中树立高附加值的湛江水果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