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郑人豪、市长姜建军率队到市医疗卫生系统调研
市长姜建军到吴川基层卫生院调研
2017年10月25日上午8时半,随着最后一批49名重症患者安全转移至新院,所有参与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病人转运的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该院整体搬迁到新院的工作终于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从2011年市委、市政府发出打响医疗卫生机构攻坚战的动员令,到年底举办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募捐文艺晚会筹得1.03亿元善款,再到2012年12月破土动工,历经五年建成广东省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并投用,该项目一直承载着来自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期盼,可谓牵上下关注于一身、集万千厚爱于一体。
窥斑见豹,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新院的建设,正是湛江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微知著,新院的正式投用,是我市建设北部湾医疗高地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以此为发轫,湛江医疗卫生领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机构布局,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一艘艘崭新的生命方舟,将载着湛江人民驶向更加健康美好的新时代。
80岁“老医院”搬新家
科学合理的科室布局、洁净明亮的病房、宽敞温馨的公共空间……不管是在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及家属眼中,中心人民医院易址新建后的硬件条件实现了“华丽蜕变”。
新院楼群采用相对集中式布局,以中央医疗街为中轴向东西面辐射,分别在左右两翼各布局5个连体裙楼,分出急诊、医技、住院、办公、培训、生活等功能区,如同一方停靠着生命方舟的美丽蓝色港湾。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完成整体搬迁、泊进这座“健康港湾”,不光是对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的挑战,更是对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的一次考验——他们都交出了令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病人转运是重中之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病人安全,他们数度修改搬迁方案,多次进行实战演习,确保了转运工作万无一失。 心内科、神经外科、ICU病房三个科室的病人病情最严重,医院制定了特别的转运措施,每台车上都配备了最先进的抢救治疗仪器,一位病人一台救护车数位医护人员同车转运。市卫生计生局在全市调派了一批救护车支援。
物资和设备的搬运工作早已启动——中心人民医院全体员工表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他们白天工作,晚上搬迁。有人婚礼次日就主动来医院工作,有人身患疾病,仍留在医院帮助搬迁……
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市各兄弟医院主动承接和分流病患;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也都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支持。2017年10月1日起开始搬迁,至25日完成病人转运工作。这意味着,该院从此彻底挥别“坚守”了近80年的寸金桥畔旧址,随之一同告别的,还有住院必须走廊加床、看病只能马路停车、医生临时板房办公等窘况。
易址新建的中心医院创下了广东省最大单体医疗建筑记录,整体医疗服务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占地面积从32亩增至216亩,床位从1300张增至2000张,车位数从63个增至3000个,配备了百级标准的净化手术室和1100多台万元以上设备,以及CT和瓦里安直线加速器(LA)、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等一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每日手术可从50台提升到100台,检查量增加50%以上,每天接诊人次成倍增加。
如果时光可以穿越,1938年当广州湾侨胞和乡贤们集资建起寸金桥公共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前身)时,也许想不到,这座中西医结合的小医院将会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在即将迎来八十华诞之时走进如此欣欣向荣的发展新纪元。
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017年10月23日,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搬迁后试营业首日。医院负责人跟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大早,院区内市民、患者熙熙攘攘,比“趁圩”还要热闹,不少人是专程来看医院环境的。市民徐伯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新医院宽敞明亮,环境不错,服务又好,来看病心情都要舒畅。
来医院“趁圩”的背后,正是人们对于优质医疗资源日益强烈的追求。
“看病难”一直困扰着包括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在内的市区各大医院。湛江是个老地级市,各大医院都有着数十年历史,占地面积小,建筑老旧,病床短缺,缺少停车位等配套,群众对此“吐槽”甚多。以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为例,从1938年抗战烽火中18名员工、一台显微镜、十几把血管钳起家,数度更名,始终扎根寸金桥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成功实施了粤西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心脏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脏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骨髓移植手术等,建成粤西首间层流病房……但囿于场地限制,医院发展陷入“瓶颈”,现有规模和服务能力已不能满足百姓健康需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还是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卫生强市建设在加速,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一场医疗卫生服务升级攻坚战。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迁建成为首战。
国家、省、市领导对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迁建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先后亲临指导医院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排忧解难;分管领导落实工作掷地有声;市住建局、市卫生计生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列出“问题清单”,解决11个领域100多个问题;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爱心人士尤其是乡贤企业家为医院迁建募集了大量善款。
今年3月到湛江履新伊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市委副书记、市长姜建军多次现场办公或专题听取情况汇报,推动中心人民医院加快迁建。6月,书记、市长调研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做好医院搬迁工作,确保新院早日投入使用,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林惜文,副市长陈伟杰、崔青,多次召开部门推进会,定时间、分任务,倒逼工期,一项一项抓落实。
今天,当人们走进位于康宁路、源珠路交汇处的中心人民医院,享受着先进便捷的医疗服务时,湛江医疗卫生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已经树起。以此为起点,在市委市政府的运筹帷幄下,湛江医疗事业迎来了发展春天。
盘活全市医疗资源一盘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振聋发聩。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健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联系湛江实际,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经过多年发展,湛江已发展成为全省卫生大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487个,约占全省总量7.2%,去年医疗机构总门诊人次3390.5万,总出院人次104万,总诊疗量位列粤东西北第一。但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与当前医疗卫生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亟待解决。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的搬迁投用,不光是弥补了医疗服务“短板”,还有望大大优化医疗机构布局,盘活市区医疗资源。
一子落定,棋盘全活。在凝心聚力加快湛江振兴发展步伐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为医院升级建设“开疆辟土”:根据郑人豪、姜建军在全市医疗工作调研座谈会确定的一揽子计划,市第一中医院将搬迁到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旧院区,投资1.7亿元对旧院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为凸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三甲中医院,规划床位1200张;市第一中医院旧院区移交赤坎区人民医院;赤坎区人民医院旧院区交由赤坎区作为医疗卫生用途调剂使用。
腾挪释放存量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在医疗领域大手笔谋新篇布新局:6月23日,郑人豪、姜建军率队前往广东医科大学现场办公,明确表态同意该校选址海东新区建设新校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新院建设将于年底动工建设,用地310亩,规划用总床位2500张。
为了给全市妇女儿童一个交通便捷、宽敞明亮的保健就医环境,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黄金地段一块价值近3亿元的72.4亩土地划拨出来,筹集5.8亿元资金,规划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原院区转为该院赤坎门诊部。
此外,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医院,占地93.6亩,规划床位900张;投资4.5亿元建设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占地16.5亩;投资1.8亿元建设市第二中医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占地2.8亩,床位500张。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批被盘活的医疗资源,将给湛江老百姓的寻医就诊创造更加便捷便利的条件,配合医疗体制改革“综合套餐”的兑现,“看病难”将逐步得到解决。
打造北部湾医疗高地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为湛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健康作为重大的民生实事抓实抓好,不断提高老百姓健康获得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全省排名第八,市域内住院率全省排名第四,市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全省排名第三。在全省率先探索县镇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医改综合考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三位;我市派出的援非医疗团队荣获赤道几内亚总统颁发的“国家独立勋章”,援藏医疗团队获得“全国最美医生团队”殊荣;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医保“湛江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打造健康湛江的湛江路径不断向前延伸。
“我们要下定决心补齐短板,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努力打造北部湾医疗高地,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需求。”郑人豪书记关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讲话落地铿锵,激荡起医疗卫生改革“一池春水”。郑人豪、姜建军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制定《湛江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出台《湛江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湛江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重大政策。
根据规划,2017年至2019年,全市在医疗卫生领域拟投入165亿元,新增床位18000张、执业(助理)医师10000人、注册护士14000人、全科医生950人,市、县、镇、村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567个。
打造北部湾医疗高地,湛江在行动:
县级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将对18个县级医院进行升级改造,总计新增床位7600张。2018年底全部配齐县级人民医院76种设备,确保实现“大病不出县”。
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建成8间达到二甲综合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完成87间乡镇卫生院和34间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今后农村居民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村卫生站建设如火如荼——用三年时间完成1501间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村民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不出村就能治愈。
民营医院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力推进22个重点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床位5700张。力争到2018年,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服务量均占全市总量的30%左右。
……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在湛江加速度,可以期待,医疗卫生事业将伴随湛江的振兴发展一起驶入快车道,湛江人民将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