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省两会期间,人口出生率问题同样成为关注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如何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提高人口出生率“支招”。
加快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当前,我国总人口持续负增长,生育率持续下降,生育养育的高成本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省政协委员、民革湛江市委会主委、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孙省利说,虽然各省市相继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但政策整体效能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尚不适应。目前,我国生育支持政策更多侧重于支持“生”,在支持“育”方面尚显不足。
孙省利表示,我国未来的生育政策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创造一个鼓励生育、支持育儿的环境,解决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困境。
首先是加强鼓励生育政策宣传引导,解决“不想生”的问题,制定契合我市的全方位鼓励生育方案,制订财政、教育、住房、就业、保险等支持措施,健全生育政策配套支持体系,加大妇幼保健、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供给和保障力度,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振人民群众生育意愿。
其次,要加大生育物质保障力度,强化住房、教育等政策支持。强化住房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的支持力度,在保障型、租赁型和公租房配置中照顾多子女家庭;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探索多孩家庭教育补贴政策,减轻子女教育成本。同时,要强化就业、经济政策支持。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等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出台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促进女性公平就业激励政策,给予录用一定比例的女职工所在企业以及多孩生育率高的企业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实行家庭税收减免。
“还应优化生育服务质量,完善生育系列配套政策,加快构建普惠性托育服务和社会支持体系,解决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孙省利建议说。
优化生育假期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当前《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部分假期结构已逐渐显现出不合理之处,难以满足新时代家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省人大代表金嘉欣说。
她指出,当前,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护理假方面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非独生子女同样承担着照顾年迈父母的重任。然而,现行条例中仅对独生子女提供了护理假,却未将非独生子女纳入考虑范畴。“建议延长独生子女护理假并增设非独生子女护理假,在政策制定时可考虑将非独生子女护理假给予实际照顾人而非全员享有,或根据护理时间进行假期分配。”
其次,当前我省男性陪产假时长过短,与产妇实际需要的照顾周期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充分履行家庭责任。“希望进一步延长男职工的陪产假时间,这不仅利于父职亲子关系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社会对育龄期女性职工的就业性别歧视。”金嘉欣说,同时,建议将育儿假的适用年龄延展至六周岁。
她指出,优化生育假期结构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适当合理分担企业成本,激励企业落实生育假期调整,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增加婚假天数
“按照现行的《广东省职工假期待遇和死亡抚恤待遇规定》,职工本人结婚,可享受婚假3天。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婚假相对较短,希望可以适当增加婚假天数,一来可以增加职工的福利待遇,二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谭春姝建议。
“现在结婚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结婚时没有直属的兄弟姐妹帮忙,如果是三天的婚假时间,筹备婚礼的时间比较匆忙且累。”谭春姝建议在参考其他省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我省职工婚假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