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湛江经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人头攒动。经开区关工委联合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的“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正在进行,老干部、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免费为市民写春联送祝福。(据1月14日《湛江晚报》)
经开区关工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老干部、书法爱好者免费为市民写春联送祝福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文化意义,更增加了年味。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孟昶撰写的一副新年对联,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此后,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习惯于在大门两边张贴手书春联,千百年来沿袭成俗。每到春节前夕,人们把买、贴春联作为过年文化的一部分,“手写春联”队伍成为大街小巷的一道亮丽风景。人们为贴上一副内容新颖、适合自己家庭情况、能表达自己愿望的春联而精挑细选;甚至有的有人家为装点“门面”,不惜重金请文人墨客专门撰写春联。然而,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都知道手写春联好,可是能写春联的人却越来越少。家里没人会写春联,市场上的印刷春联价格很便宜,所以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印刷品春联。与传统的手写春联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样式,印刷的春联千篇一律,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民俗气息浓厚的手写春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中国春节也少了年味,多了份平淡和遗憾。
一副小小的手写的春联,虽不能将传统文化尽情彰显,但却是对传统的美好回归。溢出的墨香传递着浓浓的民俗气息,激起的更是人们对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期待。今天的我们常常抱怨春节“年味儿”越来越少,只剩了平淡和遗憾。这个遗憾就可以从手写春联这个年俗文化载体补起。如果能激励更多的书法艺术家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多写一些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内涵的春联作品,多制作一些美观、精致的“书法春联”,这样一来,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中,传递真善美价值导向。
“手写春联”还呼唤着更多写春联的热情。除了书画家下基层、走上街头,免费为群众书写春联外,要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青少年的书法教育传承还需进一步加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新春时,把春联这种中国特有的年俗形式用好、用足,尚有不少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