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论雷州文化及其中心的转移

2025-01-16 10:4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邓碧泉

雷州文化指的是雷州半岛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为岭南四大文化。雷州半岛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徐闻县、雷州市(原为海康县)、遂溪县、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海岛)。作为地理区域应有明确的地理分界线,如山东半岛,是寿光小清河口和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又如辽东半岛,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雷州半岛,其东为湛江港湾主航道以西;其西为九洲江口以东,其北为遂溪县境内遂西河沿岸。它的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作为文化区域,远远不止这个面积,因为文化对其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同化,如硇洲岛、特呈岛,旧属高州府的广府文化,但其语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已属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岭南四大文化之一的独特的雷州文化。

一、雷州文化的特征和基本构成

文化化人,文化即人化。地方区域文化是由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雷州半岛三面环海,背负高凉,岛上青山延绵,峰峦逶迤。雷州半岛又是世界第二大雷区,面临南海,常有飓风光顾抑或海潮泛滥。世代雷州人耕渔织牧,生衍繁殖。因此,雷州文化蕴含着“山魂海魄,雷声风韵”。具体表现出雷州人的性格体现是:①团结拼搏,勇立潮头的精神气概;②兼容并包,见贤思齐的胸怀抱负;③雷厉风行,勇武担当的行事风格;④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为人性格;⑤刻苦严谨,钩深致远的治学精神; ⑥坦诚率直,乐观浪漫的阳光心态。

雷州文化源远流久,博大精深,其基本构成为:

1、土著文化。指的是先秦和唐朝定名雷州以前。主要符号是以鲤鱼墩为代表的贝丘文化;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崇拜文化;以及崇雷文化、铜鼓文化、地名文化等。土著文化的许多元素后来融入雷话文化,为后者所继承。

2、雷话文化。指的是中原人迁移到雷州以后的文化。雷话属于闽南方言,因为雷州半岛人的祖先大多数是从福建闽南三角洲的漳州、泉州、厦门迁移而来,形成了雷话文化。其文化符号有从土著文化继承下来的文化,又丰富创新了雷话、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饮食、雷州刺绣以及雷祖、雷神、雷州换鼓、妈祖崇拜等文化。鉴于俚僚语土著文化和雷语文化共享崇雷文化因子,两者合称为“雷文化”。雷文化是雷州文化的主体。

3、流寓文化。即是朝廷的贬官、和历代文人墨客在雷州留下来的文化。其基本内容:一是流寓者的著述;二是流寓者兴办书院,收徒讲学,传播中原文明;三是后人根据流寓者的经历与行迹创作作品。

4、官宦文化。即是到雷州当官的人留下的文化。雷州是“天南重地”、“海北名邦”。朝庭为雷州配备过历任刺史、郡守和知府,也为三县派来数以百计的知县和其他县官。封建社会的知县绝大多数是进士及第出身,知府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为官一任留下诸多文化,如欧阳保建三元塔,谢邦基扩建濬元书院,朱敬衡建雷阳书院,汤显祖建贵生书院,郡守何庾筑海康西湖等等。

5、科举和乡贤文化。自宋至清朝,雷州先后有进士23名,举人227名。雷州也因此成了岭南大邑,历史文化名城。这些举人进士考取功名之后到外地当官,告老还乡又是乡贤。回来办学收徒培养人才,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如陈昌齐曾为越秀书院山长,陈乔森为雷阳书院山长。

6、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含着整个民间的物质、精神生活与文化。民俗中所表现的文化事象,具有以下特征:①世代传承,并对现实生活继续产生影响;②形式稳定;③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口头和心理上;④具有传统文化内涵。雷州半岛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各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的空间。因此,清晰地留下军旅文化、儒、释、道以及官方文化的痕迹。此外,雷州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地名文化、海洋文化、艺人文化都非常厚重。这些文化构成雷州文化的支柱。

二、雷州文化中心——雷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实施对岭南的统治,凿通了广西兴安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并在岭南建置三郡,即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雷州半岛属于象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把越地分置九郡,雷州半岛属合浦郡。合浦郡辖五县(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徐闻县范围就是今雷州半岛全境。徐闻县的县治,合浦郡的郡治都在今雷城。据学者宋锐的《古雷州诸县的历史沿革》一书的考证,雷州半岛上使用的徐闻县名有590年,这既是雷州半岛有名以后的第一个名字,也是旧雷州三县的第一个共有名字。第二次共名是“乐康县”,第三次共名是“齐康县”,第四次共名是“隋康县”。据载,宋开宝四年,“省遂溪,废徐闻。”二县之地并入海康县。此时的海康县如汉代的徐闻县那样,拥有了整个雷州半岛,成为雷州三县的第五次共名。

雷州城是汉代合浦郡的郡治,又是徐闻县的县衙。尔后承载着隋朝的合州、禄州,唐朝的南合州、东合州,贞观年间改为雷州。宋朝为雷州军,元朝为雷州路,明清为雷州府。自有名以后的整个封建皇朝时代,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诸县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是雷州文化中心。现在的雷州城还保留着隋唐时期的天宁古刹,宋代的十贤祠和古戏台,元代学宫,明代的三元塔,明清时期的骑楼街,以及诸多的文化古街、古井、古桥、古庙、古道场,古县衙府治墙虽圮基犹存。

三、文化中心的转移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会不断地新生,也会不断地衰弱甚至死亡,文化中心也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转移。雷州文化的中心,封建皇朝时代在雷州城,而封建皇朝以后,即转移到湛江市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文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质量和数量而发展和转移的。所以说,雷州文化的中心从雷州城转移到湛江市,乃势所必然。

湛江,旧称“广州湾”。无论是广州湾时期,还是湛江时期,都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同凡响的地方。它地处雷州半岛北部,旧属遂溪县境,三面临海,拥湾抱港。背负高凉、西揽交趾,控琼扼桂、据粤望闽。法国强行租借广州湾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广州、香港先后沦陷后,两地资本家因避难而带来大笔资金,同时,大量难民涌入广州湾以及曾经作为抗战物资补给通道的数年间,广州湾迎来了历史机遇,呈现出畸形发展之势头。广州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史,然而,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

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之民族自强意识。广州湾期间出现的“寸金桥”以及遂溪黄略和霞山海头、南柳的抗法英雄,体现了雷州人坚毅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法国在广州湾的公使署建筑,如法国邮局、天主教堂、巴黎戏院和坐落在霞山的法军广州湾指挥部等等,特别是硇洲灯塔,到现在还可使用。它们带来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及西洋文明,都是十分珍贵。广州湾时期,湛江商业发达,因此在赤坎有很多商会会馆,如潮州会馆、闽浙会馆、高州会馆、雷阳会馆等,以及霞赤两地的多条骑楼街。这不仅留下一批建筑,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段历史遗产。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就是历史。弥足珍贵的是,广州湾通道为我国保留了学术中坚力量和艺术种子。如“清华四哲”之一的陈寅恪一家在广州湾停留了20余天,后安全转移到桂林。同期逃难到广州湾的还有科学家高士其、岭南派文化大师高剑父、高其峰、关山月、赵少昂、杨善琛等,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送两位儿子逃离香港,也来到广州湾。还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都来此居住。这些民族精英,带来丰富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他们为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在不同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使新湛江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相互辉映,富有生机的人文景观。

广州湾时期,法国租借面积2925平方公里(包括水陆),人口 207000人,其中100法国人,600安南人,206300 中国人,基本是雷州半岛人,文化主体还是雷州文化。以上的一切就为文化中心的转移埋下了奠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的湛江,不仅是雷州半岛而且曾是粤西区和桂东南的政治中心。1950年2月成立南路专员公署,驻湛江市赤坎。1958年的湛江专员公署,下辖十六个县两个市;直至1983年实行市管县,下辖4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所谓政治中心,简言之,就是在这里发号施令。作为政治中心,就要对区域内实施意识形态的灌输。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还是雷州半岛的经济中心。其鳞比栉次、鸟革翚飞的楼盘住宅小区,住户多是讲雷话的人。所以说,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者如影随行。

四、中心转移迎来新的文化辉煌

文化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转移的。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不断地南移。雷州半岛北部的湛江市,早在广州湾时期就成为国际交通线,因为她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这里是环北部湾最大的天然良港,港域开阔,水深浪静,又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直通海外的重要枢纽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湛江港成为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世界上少有的现代化深水良港。作为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继续发挥着国际大通道的作用。湛江有如此优良的港口,有占全国十分之一的漫长海岸线,长期与外部世界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不断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这就为雷州文化带来思想活跃自由,富有包容精神的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

湛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广东省副省级中心城市,又是一个驻军大市,还是高等教育大市,科研大市,人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在这里有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经常接触的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文化与雷州文化碰撞和融合。其文化特征,通过雷州富有特色的方言、饮食、工艺、戏曲、音乐、绘画、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为思想,凝聚为学问,表达为艺术,融化为生活,更增添了雷州文化的魅力,使雷州文化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区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文化形态,尽管有着自己若干鲜明特性,但它总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存、发展和演变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的命运总是与整个中国文化命运息息相关。雷州文化中心的转移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湛江市为中心的雷州文化,正带着温馨的亲和力、感召力,激励雷州半岛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在注入强盛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编辑:何海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2025广东省两会特别报道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黄坤明林克庆等在主席台就座 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 黄楚平主持大会
  • 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湛江,会场内外备受鼓舞
  • 代表委员建议: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将中华白海豚打造成生态名片
  • 麻章那柳村:增“颜”升“值” 打造乡村新样板
  •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