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廉江人杨钦官至翰林院编修。但他心系家乡,怀念年老双亲,提前告老还乡。当时他年纪也大了,自己都需要照顾却尽慈尽孝侍候父母。他每天做好饭菜端到父母床前,一勺一口慢慢喂给父母吃饭。父母若生病不舒服,他会坐在床前服侍,有时整夜不眠。他有时陪父亲漫步在家乡谢鞋山下,有时陪母亲在屋前晒太阳,还自己出资兴建学堂,给村中及附近人家的孩子教学知识。他慈善孝心的故事代代相传。
周末的上午,我回乡查读族谱。走在家乡西莲塘村的路上,眺望幢幢高楼的村庄,我用心去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据族谱记载,钟氏始祖追溯到东晋时期。随着时代发展,几经迁移,从中原一路南迁到广东廉江经历二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脉脉传承,代代相传,祖上的马太夫人的仁德故事流传至今。她是钟贤公妣马太夫人,生于东晋时期公元398年。公元420年,钟贤携妻带儿女离开中原渡江迁入赣。在南方稳定生活几年后,多地草寇频发,民不聊生。授武威大将军的钟贤,带领军中士兵,亲自征战,屡战屡胜。每次出兵征讨贼寇前,钟贤会和马太夫人商量对策,马太夫人仁慈宽厚,是丈夫的贤内助。钟贤父子恩威兼施,督兵平定扰乱,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马太夫人温和对待家人和佣人。她教诲儿孙,要以德服人,以善待人。在饥荒年月,贫苦百姓难于维生,挣扎于饥死间,马太夫人用自家米粥接济贫苦百姓,让百姓得以生存下去。
正值中午时分,冬日的暖阳柔和地漫散开来,我的思绪从古老的时光穿回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着无数“马太夫人”的仁德故事。每每看到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青人和饱经风霜的白发老人谈笑风生的场面,我们总能感受到这份温馨之美。生活在廉江的人们骨子里怀着慈善的爱心,传承着慈孝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孕育出一批批慈孝之人。
我在廉江启乐特别学校采访时,该校庞清老师说:“我们对待特殊儿童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因为心理、生理、情感或学习上的障碍,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所以我们平时一对一耐心辅导,有时深夜发现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也要陪伴,节假日也不例外。通过辅导,已有一部分孩子能正常入学读书,有一部分进入特殊小学接受教育。”由于老师对这些孩子付出很多心血,孩子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懂得感恩。庞老师讲了一件感人的事:“今年10月,营仔有个学生很想念老师,他家长马上开车搭他上来看望我们。见面时那个学生抱住我很久,还从袋里拿出一个鸡蛋塞给我……”不需多说了,我已感到慈孝之花在启乐特殊学校盛开。
我每次上班开车经过廉江市第二中学附近的红绿灯路口,总能看到一个个戴着红色太阳帽,穿着红色上衣的交通指挥员手举着小旗子,指引着行人走过繁华的街道。遇到老人,他们会小心地牵着老人过马路,直到老人安全行走。他们忙碌地穿梭在人群里,有规律有秩序地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们的身影一直都在这座城的每一个交通路口,坚定不移地挥动红旗指挥。他们是志愿者。他们牺牲自己无数个休息日,舍小家顾大家努力为廉城保平安,保护着廉江千千万万个家庭。
在大街上看到志愿者,在敬老院同样也能看到。总有一群志愿者,他们每天来到敬老院,给老人相应的照顾和帮助,陪老人谈谈心,散散步,还会帮助老人端屎端尿,给老人擦身抹脸。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亲人做不到的事,让这些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做到了。他们做好事不留名,默默无闻。廉城这座城市每天都上演暖心的一幕幕,慈孝之人接过慈孝的棒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廉江塘山岭公园及城乡中的大小公园及街道宣传栏都以“慈孝文化”为主题,以经典名言、人物、故事为线索,铺设“道家”和“儒家”论慈孝,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民众和青少年认真阅读慈孝文化和传统古文化知识,见识了从古到今、从远古时代到当代的各种慈孝知识,慈孝人物和故事。不但增长了见识,还扩宽了视野,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慈孝文化,人人争做慈孝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