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大运河流经沧州中心城区的河道形状为天花板,串起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模型、光影、图文,让人似乎畅游在大运河非遗“水晶宫”。进出非遗展馆,似乎满世界都飘荡着一个关键词:融合。
融合,从宇宙爆炸的那个奇点就开始了,夸克融合成质子、中子,又融合成原子核,电子融合进来形成原子,氢原子与氦原子融合,形成原始的恒星和星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融合的产物。水与光融合出植物,水与植物融合出动物,就连人类也不例外,主要是水与蛋白质的融合。如果说,这些是自然的融合;那么,大运河就是人为的融合。
大运河融合长江、黄河两个中华文明核心区,夏、商、楚、燕、齐、鲁文化,创造一个盛世大唐;融合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创造出北京、天津、沧州、聊城、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二十一座城。
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也是大运河文化集聚点。无数文人、巧匠通过大运河来到这里,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在此融合出老北京庙会的民俗;徽剧进京融各家之长而成为国粹京剧,而后又沿运河广为传播;民间的百工技艺,也在北京融合发展,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比如北京毛猴,取蝉蜕的头做“猴”头,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取玉兰花的骨朵儿做“猴”身,再搭配各种道具组成场景和故事,于微缩中演绎世间百态,诙谐生动。
天津是一座典型的因大运河而生的城市。城市发源地三岔河口位于北运河、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天津最早的聚居区和商品集散地都发源于此。漕运日渐兴旺,天津城日见繁荣。从汇聚百业杂匠的津门故里,到护佑众生的天津皇会,再到云集曲艺名角的沽上茶楼,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津非遗,曲艺类有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相声等;传统美术类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传统美食则有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以独特工艺和口味成为天津风味食品三绝。
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在河北交织。崇武精神遇上诗经灵韵,激荡侠气、包容、豁达的燕赵豪情。码头林立的运河沿岸,冀地集市,物美艺精;歌舞激昂的盛大灯会,燕歌赵舞,运河流芳。磁州窑,曾和景德镇并立,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邢窑首创“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与越窑青瓷齐驱,形成唐代“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胜芳灯会、河北梆子、冀南皮影戏、木板大鼓、冀南四股弦等声名鹊起。
一滴血,能检测出一个人全身的各种状况。非遗馆也建了一个“一滴血”的沧州展厅。极具代入感的黄骅麒麟舞与沧县狮舞,齐聚展厅入口两侧,从这儿向里,可以将沧州武术与杂技一览无余,这样的布展,凸显沧州人的豪放性格。沧县舞狮活泼灵动、形象逼真;沧州落子变幻多姿、且歌且舞;黄骅麒麟舞色彩绚丽、威风凛凛;盘古告诉我们:“天赋予我的是生机,地赋予我的是精气,天之生机与地之精气相互融合,万物就化生了。”
如果说,沧县舞狮是非虚构、是工笔画、是大运河的“弯”转多情,那么,黄骅麒麟舞就是神话、是大写意、是大运河通过减河汇入大海的狂想曲。麒麟身披五彩鳞甲,造型集龙头、狼额、鹿身、马蹄、牛尾于一身。表演时,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闪、展、腾、挪。这种民间舞蹈的浪漫奔放,与双眼变成日月、泪水变成繁星、气息变成风云的盘古神话传说,在精神气质上十分吻合。
其实,沧州人的性格就是大地给予的。就像“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为沧州量身定做的一样。远古时代,古黄河在河南孟津附近,向东北方向散开,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九道河流,最后合流沧州注入大海。可想而知,黄河给沧州带来物产时,也带来了水患。黄河改道后,大运河又来到沧州,造成漳河、滹沱河等原在沧州入海的大河,转向北汇流天津入海。夏秋多雨季节,整个河北平原都要遭受水灾。除了天灾,还有人祸。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发生在沧州一带。战国时,沧州地处燕、赵边境,两国在沧州地界争战不休。沧州民众必须掌握攻防之技方能自救。燕、赵贵族也多养行侠仗义之门客,以备不测,荆轲就是侠义典范。
虽然,《汉书》记载,渤海太守龚遂曾力劝民众“卖刀买犊”,也难改因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培养起来的崇武风气。大运河贯通、漕运兴起,沧州自然开启了“镖不喊沧”模式。加之武科考等历史因素推动,沧州逐渐成为门派众多、名家辈出的武术之乡。史料记载,沧州历史上涌现过武状元8名、武榜眼4名、武探花5名、武进士和武举人1937名,还有大刀王五、王子平、佟忠义等蜚声中外的武林豪侠名宿。1992年,沧州被原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
也许是沧州大平原上的物候变化与二十四节气严丝合缝,成为讲究“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最好的实践场所,成就了沧州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文脉。沧州历史上曾出现多位杰出中医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扁鹊、金元时期“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清末民初提倡中西医汇通的张锡纯等。
衡水内画,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后来又将西画的油彩加入,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水彩作画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我曾在大运河流经的北京通州宋庄镇,看到过几架十分破旧的原始织机。每台织机上都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竹笼,竹笼是竹条与一根根的丝线交织而成,织得图案越复杂,竹笼就越大。竹笼里包含了织品上每一个经与纬的交叉,一件复杂的织品有几亿甚至几十亿个交叉,所以织几年、几十年的织品并不鲜见。这让人联想到如今的电脑编程,看上去那么相似。
这座大运河非遗展馆,也像由无数个“竹笼”组成的一座中华文化基因库,展示着中华文明自信、包容与守正创新的精神。任何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都可以拿出来与其他文化融合,而有新的发展。
正如展厅后记所说:“这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作者简介:高海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人民文学》《时代文学》《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散文百家》《辽沈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百万字,著有《风儿来过我饭桌》《天外》《穿越侏罗纪》等文学作品集9部,其中《森林里的陶笛声》荣获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