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宽敞,院落整洁,绿树成荫,随处可见充满农耕文化元素的彩色墙绘,墙绘下是各式作物长势喜人的“四小园”……行走在雷州市唐家镇四海村,宛如置身于七彩田园画卷中。
近年来,四海村依托“百千万工程”建设契机,积极推进典型村的创建与培育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实产业发展等措施,逐步推进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环境优化、集体经济强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村道边的小菜园。
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绘出美丽家园新画卷
近日,记者走进四海村,干净宽阔的村道和井然有序排列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村道两侧铺设有宽敞的人行道,太阳能路灯和景观树交错其间,村民们有的在屋前散步、聊天,有的在农耕公园里健身,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欢声笑语。
很难想象,现在这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曾经是“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的落后移民村。
“四海村是水库移民村,刚搬迁时,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的小村落,曾经道路泥泞,处处杂草丛生。如今蝶变成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四海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日新感触颇深。
据介绍,近年来,该村带领广大村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心工程,积极争取移民扶持、乡村振兴和村民自发捐助等资金,多方筹资建设开展道路硬底化、村道巷道排污沟、农耕公园、党建文化长廊、健身活动场所、文化室等项目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中,该村巧妙融合村庄特色风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手绘、喷绘、书法等多种墙体艺术手法,在村庄的主要路口、公园等地点,选取旧民居的墙面进行创意绘制与粉刷。这些墙面被赋予了先进思想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的宣传画及固定标语,形成了一幅幅既通俗易懂又形态生动、图文并茂的文化宣传墙,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着村民,成功打造移风易俗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展示窗口。
美丽的墙绘。
创新乡村基层治理
促常态保洁
行走在四海村村道小巷会发现,地面几乎不见垃圾与杂物的踪迹;房前屋后空地被精致的栅栏巧妙围起,村民在其间精心打理着小菜园、花园、果园,处处彰显着家门口的“微幸福”。
“四海村实行垃圾日产日清,并通过开设‘积分超市’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中来。”罗日新介绍说,日前,四海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的乡村治理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水平,村里的积分超市应运而生。
每户村民可通过每日拍照“打卡”,上传自家“门前三包”区域等清洁情况,以及主动参与村内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来获取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中兑换生活用品、农具等物品,从而激励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转变成为“主人翁”,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出来的土地,该村在村庄周边、村内闲置土地上架起篱笆,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边角土地种植蔬菜、水果等,建设“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打造出一处处绿意盎然的生态小景,村庄颜值频频“刷新”,初呈村庄文明。
村道边的小菜园。
聚焦产业振兴
移民幸福“加码”
移居容易稳心难,能否让移民群众稳得住、可致富、有归属感,才是对移民村庄乡村振兴工作的真正考验。
目前,四海村的集体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出租,鱼塘、虾塘养殖和粮食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进一步提升村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四海村正在积极与农业专业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发展水稻育种产业,“我们希望在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海村党支部书记、副镇长陈振涛表示。
同时,结合产业特色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发展,该村规划利用村庄集体土地优势,在十余亩鱼塘尝试养殖罗非鱼等特色水产品,如果成功继续利用集体的180亩鱼塘扩大养殖规模,对近千亩集中连片田块引进并推广优势特色水稻品种,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形成移民村的品牌效应,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移民群众创造更多幸福的可能。
“具体而言,下一步,四海村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开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并着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将四海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点,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谈及未来规划,陈振涛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