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前生与水有一种心灵的默契吧,我总喜欢到河畔、海边溜达,以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心灵的慰藉。
晚上,趁月色姣好,从小区走出,抵达南调路往右拐,几百米后,顺着灯塔路口直下,再沿灯塔公园西行,面前就是海湾了。
一
这里原是堤坝下一片海滩,是一片密密匝匝的红树林,是海鸟、鱼虾聚居的浅海域。尽管世纪更替,岁月沧桑,树木依旧年年绿,海水照样岁岁蓝。
穿过斑马线,徒步登上宽阔的行人道。倚着护栏俯瞰:波平浪静的海面,海水托起墨绿色的红树林,林间小鱼跃动,泛起点点粼光。面向航标灯塔引目远眺,那是银地银帆花园,那是天誉润湾……灯火通明的群楼倒映在水中,晃荡着五彩斑斓的色彩。一湾碧水偶尔响起沉闷的汽笛声, 船只便慢慢地驶向远方。
月色笼罩下的平乐,灯光闪烁。港湾北面,是灯珠滑动的海湾大桥;南面,是港务集团航泊万顿巨轮的深水码头。月光在港湾缓缓地流淌,天空那个耀眼的空间站,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球,在默默守望着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夜幕下的港湾,深沉而又不失豪放,潮涌而又不失宁静,她用阔大的胸怀和甜中带咸的乳汁,哺育着湛江八百万人民;用纯蓝的海水,书写着湛江人民艰苦创业的辉煌。
二
踏着洁净光亮的地板向南行走,一根根高大灯柱静静地伫立着,远远望去,排列有序的灯柱,站成一个圆月形的光圈。灯柱顶上,七盏照明灯银光闪烁,亮如白昼,人们从灯下慢慢走过,总要情不自禁地仰头张望。是的,谁能想象,曾经波冲浪涌的沿海滩涂,舟楫欵乃的渔港,现在竟被一座座桥墩支起的快车道所替代。
这里因有路和灯,便成为坡头区市民休闲娱乐地,更是白天忙碌后得以歇息的好去处。耀眼的灯光,投下一人成三影的图像,让你眼前的视觉梦幻且空灵。晚饭后,中老年妇女从各自生活小区走出,手挽手,肩并肩,在银白色灯光的照耀下,来到路旁的空旷地,然后打开录音机,甩开臂膀,踏着路灯投下的光影,在尽情地舞动。她们虽无婀娜的身姿,甚至显得有点老态,但因有动听音乐的伴奏,而舞出一种节拍,一种风度,一种独有的韵味。
踏着灯光前行,一个中年男子正站在视屏对面,放开歌喉尽情歌唱。当唱得入神时,一位中年妇女走近身边:老板,让我来一首吧。老板看了看,把麦克风递过去。她就深情地唱起来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这首激情而又豪迈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曾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个营房哨所,点燃多少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歌声从灯影下飘向波光潋滟的海湾。此时,一位神色矜持的少妇,穿着黑色的高跟皮鞋,手牵雪白的小宠狗,款款地从远处走来,灯光投下的影子,将人与小狗糅合在一起。她身边那只小狗,也许是觉得新奇吧,望着灯柱,走走停停,还撒娇般摆弄着美丽的尾巴。三三两两的行人咬着耳朵说悄悄话,不时从灯下擦肩而过。皎洁的月光、斑斓的灯火,是如此的柔和,如此的明亮。行走间,一位上了年纪的大伯望望天空,半开玩笑地说:港湾大道的路灯,可与上海南京路的灯光媲美。
三
路灯静静地睡去,太阳还未醒来,几缕霞光从东方的云层挤出,穿过绿地楼盘的空间,投射到海边。几簇如同翡翠绿的红树林,孤零零地镶嵌在海面上,附近横卧着数条破旧的渔船。再往南就是连成一片而又品种多样、高低不一的红树林了。这里常年咸淡水汇流,泥巴肥沃,树林长势枝繁叶茂,绿意盈盈。一群群海鸥在红树林间来回滑翔,左右盘旋,时儿向下俯冲,时儿凌空而起,时儿栖于红树林的树冠。待潮水退去,便钻进红树林下,在潮水冲刷而成的小沟槽,低头寻找搁浅的小鱼、小虾。当遇到解网捡鱼的村民,便“嘎”的一声扑棱棱地飞起,然后跌落隆起的小海墩。也许因大道东有灯塔公园、怡海公园;西有随潮水涨落的红树林吧,当一阵海风从耳畔呼呼吹过,远处便传来“嗷嗷嗷、嘎嘎嘎、吱吱吱、哇哇哇、咕咕咕、唧唧唧”的鸟鸣声。是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来自港湾一支动人心弦的晨曲。
从这里走过的每个早晨和夜晚,我都时时感受着春天的蓬勃,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沉稳,冬天的冷艳。一个年轻的新区在海东诞生,又将从这里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