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老家来湛江,带来了一筐鸡蛋。
那些鸡蛋应该是奶奶养的鸡下的蛋,很小一只,一看就是家生蛋。她平时在家舍不得吃,总要留着给我和弟弟。后来跟奶奶打电话才知道,原来那些鸡蛋不全是她养的鸡下的。因为自己养的鸡下的蛋不够多,她就跑去村里每家每户去问,肯不肯卖她几个鸡蛋,就这样凑齐了一筐满满的鸡蛋,整整三十个。
奶奶总觉得,鸡蛋是最有营养的东西。对于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她来说,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一年到头都难吃上一顿肉,所以鸡蛋就成了很宝贵的东西。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吃到的早饭就是奶奶做的那一碗鸡蛋粥。奶奶会先在碗里敲个鸡蛋,加上少许盐、酱油和花生油,再搅拌均匀。这一碗鸡蛋粥一定要在大清早才能吃到,因为要配上刚煮好的米粥。热气腾腾的的粥一下到碗里,立马就要使劲搅拌,这样鸡蛋就能顺着粥的温度被烫熟,一碗新鲜美味的鸡蛋粥就做好了。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奶奶很厉害,可以发明出这样的吃法,后来才知道原来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但我还是觉得奶奶做的鸡蛋粥最好吃。后来上了初中要住校之后,每个周末回家,奶奶都要做一碗鸡蛋粥给我和弟弟吃,总担心我们在学校营养不够。高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趟,能吃到鸡蛋粥的机会就更少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我快高考的时候,父亲来学校看我,给我带了排骨汤,还有一袋鸡蛋。是的,是一袋鸡蛋,大概有七八个,全是煮熟的鸡蛋。
父亲说,这是奶奶特地要他带过来给我的,说多吃点鸡蛋可以补充点营养,考试也能考高分些。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人每天只能吸收一个鸡蛋的营养,但我一直没有告诉过他们。虽然我只能吸收一个鸡蛋的营养,但他们的爱我全都收下了。以至于时至今日,十年前的这份爱还在继续滋养着我。
上大学以后,每次假期结束收拾东西回校,奶奶都会让我带些鸡蛋回学校吃。那时候坐的还是大巴车,要来来回回转几趟车才能从家里到学校,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硬是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奶奶怕鸡蛋会在路上被碰到碎掉,特地拿了一袋米,小心翼翼地将鸡蛋一个个埋到米里,这样就不怕鸡蛋被碰坏了。不得不说,奶奶这个法子真是好用,这样包起来的鸡蛋不仅没有被碰坏,那一小袋米还能在宿舍拿来煮粥吃。就这样,那一碗小小的鸡蛋粥随着岁月长了脚,从小时候走到了现在,从老家走到了一百公里外的大学宿舍。
时隔多年,当我望着眼前那筐满满当当的鸡蛋,被完好无损地保护着,就像是看到了从小在奶奶的保护下长大的自己。爱意无声,虽然奶奶不曾亲口说过一句“我爱你”,但那份爱意却早已融入一个小小的鸡蛋里,永远温暖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