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墩贝丘遗址”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北草村东边角,在村东南约100米处,因小墩形似鲤鱼而得名。
经考古发掘论证,该遗址为雷州半岛8000年前原始人的生活文化遗址。该遗址1991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出土
广东第三个原始人头骨化石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遂溪县文物普查队在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北草村东边角村东南100米的小墩上,发现形似鲤鱼的小墩。小墩东西最宽处86米,南北最宽处35米,面积3010多平方米,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遗存古代贝壳文物十分丰富,故取名“鲤鱼墩贝丘遗址”。
该遗址在1986年曾做过小规模试掘;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为了解粤西南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性质,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馆、遂溪县博物馆联合对鲤鱼墩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资料显示,生活在鲤鱼墩贝丘遗址上先民的人头骨化石,是雷州半岛8000年前最早的原始人,被命名为“鲤鱼墩人”。
“鲤鱼墩人”是继曲江“马坝人”,封开“洞中岩人”之后在广东的第三个原始人头骨化石,具有重大的古人类文化人类学之研究价值。
2016年1月,鲤鱼墩贝丘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的考古挖掘
可分六个文化层、四个文化分期
对鲤鱼墩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布探方25个,发掘面积629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从地表土层往地下层划可分为六个文化层,向地下层向上表土层划分为四个文化分期:
第一层为表土层,厚0.1~0.4米,灰褐色土,混杂贝壳碎屑,第一个文化层属现代人的活动层。
第二层为灰色土层,厚0.15~0.55米,混杂大量贝壳碎屑,泥略多于贝屑。第二个文化层为遗址第四个文化分期,土质疏松,包物有厚唇卷沿釜,圈足盘和方格纹罐等陶片和石器。
第三层为黑灰色土层,厚0.1—0.35米,夹杂细碎贝壳,土质细腻松软。第三个文化层为遗址第三个文化分期,包含物有红衣陶片,部分陶片口沿见有压印锯齿纹。
第四层为灰白偏黄密实贝壳层,厚0—0.4米,多为完整贝壳,有牡蛎、毛蚓、文蛤等,以牡蛎较为多见,较纯净,夹沙泥不到20%。包含较多的条纹陶片、石器等。
第五层为黄褐色土层,厚0.1~0.25米,含泥量明显多于第四层,面含贝量明显少于第四层,土质较为紧密,包含较多的鱼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出土陶片大多为夹砂红褐陶片,多见类似交错绳纹的篮纹,房址、呈圆形或楕圆形柱洞、屈肢墓葬。
第四个文化层与第五个文化层为遗址第二个文化分期。
第六层为黄色沙土层,不含贝壳,厚0.1~0.5米,第六个文化层为遗址第一个文化分期,出土80多件陶片,多为夹砂深红陶片,基于中的钵形釡,是目前在广东省内尚未发现与此陶片相似者,是迄今为止雷州半岛最早的陶片。
考古分析:
雷州半岛8000年前
原始人的生活文化遗址
从考古发掘六个文化层的四个分期出土的遗存器物,以大量的粗糙石器、少量磨制石器的石斧、石锛、敲砸器、网坠、骨器和蚌器等以及柱洞、灰坑、墓葬、细绳纹夹砂陶及深红色夹砂陶为主要特征标志。该次遗址发掘出土屈肢墓葬8座,部分骨架保存较好。
据此分析鉴测,第一个分期为距今8000年以上,发现有房址、呈圆形或楕圆形柱洞、屈肢墓葬及人头骨化石等文物;第二期陶器以钵形釜器形为主,年代距今约5050±100年,相当于彩陶年代。鲤鱼墩贝丘遗址的第一期与第二期都是早于广东彩陶的遗存,第三期以红衣陶钵为特色。三期夹砂陶器与四期夹砂陶器比较相似,相当于彩陶年代,距今约4660±100年。
考古工作者采取“科技考古”的“数据淘金”方法,对鲤鱼墩贝丘遗址诸个体的头骨进行了体质的观察和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其头骨的测量特征和气非测量特征(包括连续形态和非连续性形态)进行分析和总结——经文物考古专家论证,遂溪鲤鱼墩贝丘遗址为雷州半岛8000年前原始人的生活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