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正是晚稻收割时期。在雷州广阔的田野上,稻浪滚滚,金黄尽染,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忙碌着收获晚稻,一派秋收丰收的喜人景象。(据11月11日《湛江日报》)
雷州48万亩晚稻喜获丰收,秋收正当时,各地抢收抢播,努力把秋粮“丰收在望”变“丰收在手”,用汗水和行动绘就出一派好“丰”景。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秋收秋种在农业生产的节奏中承前启后,关乎一年和多年的收成,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春耕春种。既要应收尽收。抢抓农时、不误农事,出台系列激励政策支持秋收秋种,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组织农技服务队指导田间作业,做好防灾应急预案准备,密切关注气象保证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努力把种粮“好收成”变成农民“好收入”。又要应种尽种。以不荒一亩农田、不误一刻农时态度,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机、种子、化肥等秋种的重要物资实施“点对点”保供运输,确保农用物资运输通畅,尽快到达田间地头。
秋收的画卷让人喜悦,丰收的硕果来之不易。我们在为秋收颗粒归仓而满怀喜悦的同时,更应增强爱粮惜粮、节粮止损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牢固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通过精细化收割,推广应用气调、控温等储粮技术,引导“适度加工”,推动节粮减损生产技术、储运减损技术提质升级。另一方面,需要每个人拿出行动,从爱护和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始。即使粮食丰收了,也要居安思危,开展“光盘行动”,向“必剩客”说“不”。
越是在这丰收季,我们越是要居安思危,胸怀“国之大者”,带着强烈的“三农”情怀和责任担当,把更多目光、更多资源、更多力量投向“三农”: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走科技兴农之路,逐步实现“智能代替技能、数据代替经验、机械代替人力”;建立“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断研发高品质良种;大兴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坚强支撑;积极打造农村电商平台、商超物流,进一步联通城乡市场……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好“丰”景永远定格在港城广袤的乡村大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