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了“爱满重阳,孝润童心”主题阅读活动,邀请小读者们一起探寻重阳节深厚的文化内涵,营造温馨、和谐、充满正能量的节日氛围。
为长辈捶背。
重阳节文化意义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对于这个节日的来源和涵义,很多同学却不太清楚。活动开始,老师先播放了一段《重阳节传说》的动画视频,让同学们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很久以前,在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它常常传播瘟疫害人。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决心学习法术战胜瘟魔,他便向一位叫费长房的仙人学习法术。九月初九那天,得知瘟魔又要出来祸害百姓,桓景决定去为民除害。临走前仙人送给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让他分给老百姓,说是可以避瘟魔。最后桓景成功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用受瘟魔的侵害了。从此以后,每逢九月初九,人们就会带上菊花酒、身上插着茱萸,外出登山,渐渐成为了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佩戴茱萸、赏菊花、登高、晒秋、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吃螃蟹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用“重阳节安康”或“重阳节平安”来代替“节日快乐”,以表达对长辈和亲人的祝福。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诗词赏析
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之美和儿歌之韵。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老师将这首诗歌展示在屏幕上时,许多同学兴奋地举手表示他们已经学习过。于是,全体同学齐声朗读,重阳节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情感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紧接着,老师为大家深入解读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让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诵重阳节儿歌《尊老歌》:“小朋友们要知道,尊敬长辈品德好。见了长辈问声好,礼貌用语不可少。乘车主动来让座,老人有难我来帮。家务小事学着干,休息在家不乱跑。人见人爱好学生,孝敬长辈要记牢。”
“同学们,大家都做过什么孝敬老人的事情呢?”在老师的鼓励下,许多同学积极举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为老人捶背、洗脚、剪指甲、做饭,或是陪伴爷爷奶奶聊天等。老师对同学们的敬老行为表示赞赏,并提醒大家:“如果与老人同住,要经常帮助他们;如果不在一起居住,也要常打电话问候,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通过举手抢答问题,答对的同学还能获得一份小礼品。“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是因为茱萸有辟邪求吉的功能。”“重阳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重阳节又叫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等等。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同学们对传统节日重阳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用棉绳缠紧手柄。
手作艾草养生棒
学习了重阳节知识,大家一起来做重阳节手作——艾草养生棒。拿到手工材料后,材料包里的艾叶香味扑鼻而来,同学们忍不住放在鼻子下面闻了又闻:“好香呀!”
制作按摩棒的过程需要技巧和力气,对年纪较小的同学有一定难度,需要家长陪同完成。先将支撑棍从艾草包的扎口处插入,再用彩色棉布将艾叶包和棍子包起来,然后用棉绳从棍子的一头缠起,一圈圈地缠紧成手柄的样子,最后扎实打结即可。制作好的按摩棒既美观又带着香味,完成手工的同学马上操作起来,为身边的家长捶背。
随后,老师邀请了10位家长和孩子上台,家长们坐在凳子上,孩子们站在家长身后,现场为家长捶背。此举不仅表达了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传承。湛江市第二十三小学三年级的许嘉榆和许嘉楠姐妹俩当天一起参加了重阳节活动,她们用自己制作的艾草养生棒为妈妈捶背,她们表示:“要把艾草棒带回家,给家里的长辈们都捶捶背,有空就给老人按摩,要将尊老爱老的美德发扬光大。”
“百善孝为先,育德孝为本”,这次重阳节主题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在孩子们心中烙下了自豪的“中国印”,让大家懂得要常怀感恩之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