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细雨微风中,兴味盎然游览广济桥后,又从潮州第一古城门——广济门步入牌坊街。
牌坊街由太平路与东门街组成,总长1948米。两路街形成丁字。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采取“原址、原貌”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只有《恩光洊锡》和《七俊坊》两座牌坊。而潮州城原有古牌坊90多座,是全国之最,也诠释了潮州文化底蕴的厚重,不愧为海滨邹鲁之城。
古时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街中的《十相留声坊》是为彰显曾过潮州的唐宋十相(包括潮州刺史韩愈)的功德而建。
站在太平路尽头远眺,1700多米的笔直街道和二十座牌坊尽收眼底。远观,坊坊皆相似;细赏,各有各风骚。
统一标志是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宽度、棱凌角与净空高度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间距、总高度、结构、装饰和主题上。
距离有异。按原牌坊,有的相隔百多米,有的只有二十米且牌牌相近。净空后的顶端,有的只有二层,如榜眼坊、秋台坊、侍御坊。有的净空上只有几块石条横幅而没有亭台;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色彩,如金榜联芳坊。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有的配上“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
状元坊与其它坊相比,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第一层承载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条的,有“栋梁”的象征,而其它牌坊则不是整条横石。“状元坊”是为明代状元林大钦而建,此公乃为潮州唯一状元郎。
牌坊上的雕刻彩绘,各种图案花纹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潮州人美好的心愿。
牌坊街是潮州的历史文化的缩影。
与牌坊街珠联璧合的是骑楼,中西合璧,唇齿相依,相互依存,心心相印,荣辱与共。
潮州人按原貌修复牌坊的同时,也按原貌修复的一百多年前从海外舶来的南洋特色又中西合璧的骑楼。总长超过广州上下九、第十甫骑楼六百多米,也应为广东之最,更彰显了闻名全国的侨乡传承。
骑楼的主要特色是楼楼相连,铺铺相接,临街立柱撑起二层以上建筑,形成连廊。雨天可遮风避雨,炎热夏天可消暑乘凉,冬天可御寒取暖。骑楼也是吸引和留置顾客的短暂歇脚处,因而是商业街的首选。
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以潮式美食、手信为主,潮式美食如阿杉牛肉火锅门庭若市,灿兴行的潮州三宝吸引游人的眼球,国营潮州饭店的牌子也诱发客人的味蕾,都想尝试一口现代国营的特色。我直接进入酒店,故地重游之情油然而生。七年前几位挚友首次采风牌坊街时,午餐就在此店。点了最具潮汕特色的牛肉丸汤、黑椒炒鹅柳、本地豆腐煲、五香炸粿肉、牛肉炒芥兰、沙姜爆脆舌等五菜一汤。经济实惠,色香味俱全,食过返寻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潮绣、陶瓷、手拉壶等店面也融合于其中。花样繁多的手信令人目不暇接,各色芳香令人垂涎,传统工艺使人惊叹叫绝。
众人连廊避雨中,纷纷瞄准心仪的特产,美滋滋地收入囊中。没有购物雅兴的我也被感染,购买两盒博香牌腐乳饼和两包炭烧牛肉干。
从太平路转入古色古香的老巷,走入两进二层四合院的载阳茶馆。正门内硕大的天井,约一百多平方,规范有序地摆上众多大小不一的四方桌,撑着大雨伞,东厢有小舞台,顶端有挂“载阳茶馆 百姓戏台”横额,是游客观赏潮剧的好去处之一。一行人被引领到二楼,四人围坐小四方桌,桌上摆上炒花生、瓜子、潮州三宝之一的黄皮豉和功夫茶。
广东有三大语种即粤语、潮汕话、客家话,换言之,粤曲、潮剧、客家山歌就是广东传统三大曲艺的代表。虽然不懂潮剧,但在潮州一边品尝着潮州特产和潮州特色的功夫茶,透过字幕领悟曲中内容,也能欣赏潮剧的韵味。更何况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华选段呢!两情相悦的爱恋,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悲催的爱情结局,令人潸然泪下。
在开元寺的右侧长廊小憩一会,再到莲华素菜府,饱腹一顿富有潮州特色的素食。
重走潮州牌坊街,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