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霞山建设街道南柳村榕树下传来响亮的歌声。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举办的湛江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当天,该活动还在湛江经开区东山街道调石村榕树广场展开。(9月20日《湛江日报》)
一场又一场宣讲会在榕树下展开,创新基层理论学习新模式;一次又一次的榕树讲坛,从“小切口”入手“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一个又一个宣讲员用沾泥土、冒热气的平实语言,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润泽心灵的沉浸式理论学习课。
榕树下宣讲接地气。这是个没有围墙的课堂,在市民熟悉的场景里开展宣讲活动,不仅接地气,更具亲民性,让市民有强烈的代入感和融入感。这类宣讲活动,在自然的氛围中进行,既体现出理论上的“高精尖”,又有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听起来“解渴”,学起来有兴趣。
榕树下宣讲聚人气。不少群众平日里就喜欢在榕树下聚集乘凉,闲聊唠家常。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坐在小板凳上听宣讲,感到格外亲切。身边人讲天下事,用乡土话讲大道理,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市民听得懂也记得住,从中获得更多精神力量。榕树下的讲坛已形成凝聚民心的“强磁场”。
榕树下宣讲贴民心。宣讲员讲的都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都是用讲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展开。宣讲合市民口味,大家听起来津津有味。一堂课入脑、入耳、入心,收到很好的效果。市民纷纷点赞这种宣讲形式。
榕树下的小讲堂创新了基层理论宣讲的新模式,真正解决了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湛江要全面打响“榕树下宣讲”品牌,多开展类似于榕树下宣讲的活动,打造好与基层群众密切相连的理论宣讲平台,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内容更实、形式更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