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我市举行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暨人大代表联络站揭牌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8月30日《湛江日报》)
在湛蓝的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宛如精灵般舞动,被誉为“生态奇观”。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象征。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在湛江成立,意义非凡。
从生态角度来看,中华白海豚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重要位置。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其生存情况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据统计,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在湛江雷州湾就生活着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这个种群中不断出现年轻的和新生的小海豚,表明这里的海豚数量保持稳定,反映出湛江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的成立,有助于加强对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监测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能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与此同时,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在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海洋生态的和谐稳定。通过对中华白海豚的系统保护,可以带动对雷州湾及周边海洋环境的保护,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
而从教育宣传来看,协会的成立让“保护中华白海豚”又一次走进了公众视野。今后,协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向公众普及中华白海豚的知识和保护意义,从而激发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让更多人了解到保护中华白海豚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蓝色财富”。目前湛江有不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曾发布中华白海豚在海中嬉戏的短视频,引来网友关注。协会的成立,更有利于将这些“素材”化零为整,形成一个宣传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展示湛江生态文明的平台,拓宽海内外宣传渠道,提升绿色湛江的知名度、美誉度。
此外,协会成立之初,就设人大代表联络站,探索“协会+联络站”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新模式——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集中视察、组织代表撰写议案建议等方式,在创新保护中华白海豚过程中,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协会可以成为连接政府、科研机构、热心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桥梁,由此可见一斑。相关报道中也提到,协会将协助政府建立健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管理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湛江滨海城市新形象;发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为湛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注入新活力。可以预见,协会不仅能促进中华白海豚保护合力的形成,还有望为相关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探索“红树林+白海豚”生态旅游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活”在生态奇观中,“赢”在蓝天碧水间!紧紧抓住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在湛江成立的契机,汇聚力量、大胆创新,我们一定能打造出中华白海豚保护的“湛江样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