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围绕“鲜美湛江”设计非遗研学

2024-08-15 10:55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无涯

近日,市区多场非遗研学备受青睐,逛展馆、做拓片、学洪拳、制作海味鸡仔饼、感受簕古龙,孩子们通过现场体验非遗技艺的方式,沉浸式了解古商埠历史文化。(8月14日《湛江日报》)

这个暑假,研学游广受学生家长追捧。这既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形式。通过走进实地,触摸真实,研学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很多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通过将非遗融入研学游等,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将有助于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创新者。近日,一些机构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研学,逛展馆、做拓片、学洪拳、制作海味鸡仔饼、感受簕古龙,在研学过程中,非遗显然更生猛地“活”起来。

眼下,非遗面临着如何保护、如何传承的现实问题。在众多探索途径中,让学生走近非遗,让非遗走进课堂,以研学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家乡的文化瑰宝,不失为一种创新。虽然报道语焉不详,但从非遗研学内容来看,学洪拳、制作海味鸡仔饼、感受簕古龙等应该是在赤坎开展的。它带领孩子们走进古商埠历史的深处,用心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每一个细节,从而让他们与家乡的历史、文化产生共鸣。这样的非遗研学,不仅是学习和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每一件非遗作品、每一道传统美食、每一处文化印记,背后都尘封着一段湛江故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非遗这个“窗口”,读懂家乡的历史,正是非遗研学的趣味所在、意义所在。

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非遗研学的爆款短视频。其中,巧妙从对非遗之“研”中引出“学”,是其受热捧的原因。非遗研学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考察、非遗技艺的学习以及文化现象的解读,去深入探索某个地区的人文风俗、精神风骨,里面包含了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对青少年课堂所学是一种延展和深入。有关各方应该针对非遗研学的这个特点,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非遗研学路线、点位,找到非遗与课本课堂内容更紧密的结合点,围绕“鲜美湛江”设计出适合湛江学生特点、体现湛江地域特色的精品非遗研学课程。比如讲解如何制作簕古龙,既能带领学生了解本土民俗,品味文化内涵,又能巧妙地传播、传承簕古龙制作知识,必能驱使研学旅行和非遗传承在需求上体现出“造血”和“输血”的双向互动。

推动非遗研学健康发展,需要持之以恒努力,关键是结合教育理念,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期待有湛江特色的非遗研学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黄梦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渔民紧锣密鼓备开渔
  • 遂溪开渔活动亮点抢“鲜”看
  •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连续两年落地湛江  湛江近千名孩子将开启五天“互动科普之旅”
  • 遂溪乐民:强化党建引领 擘画美丽乡村新“院”景
  • “影子老师”公益培训活动举行
  • 徐闻曲界镇:以党建引领创建“美丽庭院”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