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娘家在五百里之外,远嫁之后,她很快适应了异乡的生活。不过母亲很爱回娘家走亲戚。她娘家所在的村庄是“葡萄之乡”,她最喜欢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回乡。每年时节一到,母亲像是要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仪式般打点行囊。
父亲有时难免唠叨几句:“啥时候回去不一样呢!”母亲说:“不一样,现在回去正好可以吃上最新鲜的葡萄。”葡萄哪儿都有卖的,可母亲就是觉得她家乡的葡萄最好吃。现在物流发达,她家乡的葡萄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快递到我们这儿,想吃到并不难。可母亲觉得这样不行,必定要回乡亲自在葡萄园摘葡萄吃,才会吃出她想要的那种味道。说实话,母亲家乡的葡萄味道一般,只是当地葡萄种植面积比较大,才有“葡萄之乡”的名号。母亲却执拗地认为,她家乡的葡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
我小时候很不理解这种感情,父亲解释说:“你妈妈这是想家了,葡萄里藏着她的乡愁。”那时我对乡愁的理解比较肤浅,觉得天上的月亮才能真正寄托乡愁。古人不是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月是故乡明”之类的吗?
后来我看书,知道了“莼鲈之思”的典故。西晋张翰在当时的京城洛阳做官,有一天,他站在微凉的秋风里,忽然想起故乡的莼菜和鲈鱼,不由感慨横生。于是,他做出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辞官回乡。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在张翰看来,故乡的莼菜和鲈鱼比功名利禄更能带给他幸福感。
母亲惦念故乡的葡萄,不就是“莼鲈之思”吗?母亲并不知道“莼鲈之思”的典故,她的情感只是发乎于心,出于自然。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无论你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故乡永远是你心头最深的惦念。
这也是我自己离开故乡十余年后的感悟。十多年前,我告别故乡时,曾以为大丈夫志在四方,我肯定不会像那些多愁善感的人一样,动不动就想家。这些年里,我的味蕾好像也习惯了异乡的饮食。可隔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觉得缺点什么一样,异乡再浓烈的美食也觉得寡淡无味。
我有时候想,味蕾或许比别的感官更敏感。人们心中的乡愁,很多时候都是由味蕾引出来的。有一天我走在异乡的街上,忽然发现有卖煎饼果子的。我的故乡在天津,煎饼果子是我最熟悉的早点。那种熟悉的味道,让我停住了脚步。尽管异乡的煎饼果子味道比不上家乡的,但在煎饼摊前捧着一套煎饼果子吃,让我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一瞬间,我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甚至恨不得像西晋的张翰一样,决绝转身,朝着故乡奔去。
有一种乡愁叫做“莼鲈之思”。我们惦念的,仅仅是故乡美食吗?不是的,故乡的美食里,有故乡风的味道,有故乡雨的味道,还有童年的味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话这样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我们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离开故乡十余年之后,回味这句话,方觉无比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