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雷州市企水镇博袍村刘下洋250亩盐碱地变身“稻米粮仓”

破碱重生 粮食亩产1000斤

2024-06-27 14:46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记者文秋华 通讯员 戴李春

绿色田园千重浪,稻花飘香孕丰年。时值盛夏,雷州市企水镇博袍村刘下洋的250亩盐碱地综合开发的“咸水稻”已成熟。这片曾经因海水倒灌和淡水资源匮乏而盐碱化严重、几近绝收的土地,如今在村民邓道箴的精心耕耘下,变成一片金灿灿的稻田。连日来,田间地头人机并举,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盐碱地种下新希望

“曾经,这里的盐碱地荒芜一片,农作物难以生长。但自从邓道箴接手后,种植的水稻不仅生长良好,产量也令人惊喜,每亩地能产湿谷1000斤。”雷州市企水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保办公室负责人王田助介绍。

邓道箴,1961年生于这片土地,祖辈都是农民。从他记事开始,父母便是依靠农田,辛勤耕种维持生计,“民以食为天”这个传统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我是闻着泥土、水稻的香味长大的,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邓道箴回忆道,童年已随着时光远去,但稻香却依旧萦绕心中,幸福的味道一直都在。

面对村子里荒废的盐碱田地,邓道箴心生惋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要盘活村子里的盐碱田地。”邓道箴告诉记者,当时选择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并不是一时冲动。

邓道箴奔走于田间地头。通讯员供图

盐碱地里稻谷飘香

尽管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种田并不陌生,但要论在盐碱地里种水稻,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邓道箴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盐碱地里种水稻,首先得改良土壤与改善生态。邓道箴将从广州学回的农科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采取了整合要素投入、使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有效降低了土壤盐碱度,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另外,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对机耕道修整加宽,修筑了1条700多米的进水沟和2条800多米的排水沟。同时,在企水镇政府的支持下,邓道箴还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包括修整机耕道、修建进水沟和排水沟、打井、清淤排灌渠道等,彻底改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丰收季,这片盐碱地飘出了稻花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63岁的邓道箴,看着金灿灿的稻田、闻着田间缕缕稻香,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不仅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更立志要带动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让盐碱地变成真正的“稻米粮仓”。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李映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