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南海,辽阔无垠,孕育万物。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向海图强,经略海洋。拥有2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湛江高奏现代“海洋牧歌”,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大型海洋牧场建设由近海挺进深远海,渔业种质“芯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游”上百姓的餐桌……
湛江水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向深蓝的挺进,是一曲歌声嘹亮的现代“海洋牧歌”。
“海威2号”养殖平台。
耕海牧渔 渔歌嘹亮
湛江坚持疏近用远、优近拓远,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奋力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2023年我市渔业总产量128.5万吨,同比增长5.15%,渔业产值290.2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7.99万吨,同比增长6.3%。
2023年4月,湛江市农业发展集团公司成立,作为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平台,搭建起政府、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的合作平台。
2023年5月,由湛江湾实验室、恒兴、海威、粤海、深圳中科、大百汇、纵海、壹号食品等8家龙头企事业单位组建广东恒燚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创新联合体形式进行现代化海洋牧场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服务保障。
水产产业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湛江逐步发展为全省深海网箱养殖第一大市,拥有广东省首个深水网箱养殖优势产区产业园。当前湛江已创立“1+N”深远海网箱养殖集群模式,解决了生产资料就近补给、海上救援、人员留守、水文气象监测等问题。
“全联集采”全球水产品采购平台在湛江创立,整合了300多家水产企业资源,实现“智能+”供应链线上线下“四流”合一,促进湛江水产品国际交易和流通。
从近海向深远海进发,湛江正在奏响一曲以“蓝色”为主基调的“海洋牧歌”。
“海威1号”养殖平台。
种业“芯片” 孕“芯”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湛江通过自主创新,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其中,对虾、海水鱼、珍珠品种选育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湛江建立水产种苗场480家,其中国家级良种场2家,占全省40%;省级良种场17家,占全省26%。
2023年5月,湛江市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成立,把攻克硇州族大黄鱼等重点品类养殖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工程全力攻坚克难。
湛江开展“湛江红蚝”新品种育繁工作,大力引进三倍体生蚝新品种,解决本地生蚝季节性上市缺口问题。
湛江选育6个南美白对虾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占全国审定对虾品种50%,进一步巩固湛江国际对虾养殖、加工、交易中心的地位。
湛江进一步完善金鲳鱼产业市场化、数字化、食品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2023年全市金鲳鱼养殖产量达9.24万吨。
当前湛江60多种常用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已攻克并投入生产应用,成功培育了珍珠贝、沙虫、海马、海参、尖紫蛤、中国鲎、硇洲鲍、硇洲龙虾、东风螺等地方特色品种,推动章红鱼、石斑鱼、军曹鱼、鲷鱼等品种规模化养殖,不断打造“湛品”鲜美品牌。
良种不断充盈,“蓝色粮仓”正成为湛江潜力无限的“粮袋子”之一。全市水产产业链年产值达800多亿元。
“恒燚一号”养殖平台。
科技赋能 走向深远
向海洋要食物,需要不断以研发之智和科技之力挖掘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建设更优质高效的“海洋粮仓”。
湛江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发展,用硬核黑科技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蓝挺进,进军高效、绿色养殖赛道,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水产品加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涉海科技创新项目,湛江成立了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渔业大数据中心建成启用。
湛江成功研制了无人驾驶投料船,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精准、精量、随时、随地控制投喂,不受不良天气和距离的影响,可续航300海里。
海洋牧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海洋牧场提供实时观测数据,改变“靠天吃饭”养殖方式。
从“海威一号”到“海威二号”“恒燚一号”的迭代升级,其背后不仅意味着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的日渐完善,更是为湛江乃至全省建设“蓝色粮仓”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湛江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陈四表示,湛江水产业重点发展一条鱼、一条虾、一只蚝,大力构建“蓝色粮仓”,打造海洋牧场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湛江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鲜美水产助力 “鲜美湛江”建设。
经略海洋长风起,向海图强千帆竞。湛江构建“蓝色粮仓”,耕耘深蓝,努力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湛江的“海洋牧歌”唱得愈发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