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返乡创业青年创新发展农业“稻虫共生”种养模式

养殖“小禾虫” 培育“大产业”

2024-06-19 14:49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记者卓朝兴 通讯员揭英隆 揭英权

禾虫养殖项目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讯员供图

6月16日,记者从廉江了解到:作为安铺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之一的禾虫养殖项目,由该镇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合伙在博教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实施,做到田上种水稻、地下养禾虫,形成种养循环的“稻虫共生”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廉江安铺镇博教村,记者看到村前是大片水田,禾苗郁郁葱葱,田水清澈。在随行人员的介绍下,透过水面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田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小洞,禾虫就居住在这些小洞里面。每亩禾田下面至少有600万条禾虫,平均下来每平方米约1万条。

据悉,“禾虫”的学名叫疣吻沙蚕,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多栖身于水稻田,以腐稻根为食。九洲江安铺出海口一带历来都有禾虫生长,安铺人历来都有食用禾虫的习惯。一直在外打拼的安铺青年陈毅、罗兴龙、罗壮等,看好禾虫的市场前景,于是他们从2015年一边种植水稻,一边试着养殖禾虫。后来,又开始综合研究禾虫的种苗繁育技术,并进行禾虫规范养殖繁育和水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初尝甜头后,他们成立了安铺益健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禾虫水稻综合种养基地,扩大种养规模。目前,该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全部采用标准化综合种养,形成“种苗繁育—规范种养殖—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等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据安铺益健种养专业合作社禾虫养殖项目负责人介绍,禾虫平常生活在泥土下30—50厘米的地方,只有晚上才出来觅食、活动,鸟雀对禾虫的伤害不大,一年可收获两造,每造保守亩产量在200斤以上,主要供应珠三角市场,价格比较好,目前经济效益可观。平时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防止环境污染。收获成熟的禾虫时,只要用水注满稻田,夜晚时分禾虫就会自动出来,顺着水流走,只要用网兜在排水沟出水口接住,就可以了。

禾虫是一种高纤维蛋白的物种,对水质、对泥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安铺益健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返乡创业青年们注意保护周边环境,不仅养殖禾虫获得成功,而种出来的大米也是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原生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岑川
值班主任:黄梦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