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收割扫把枝。 通讯员 林达琳 摄
说起“岗松”,相信大部分廉江人都不太熟悉,但是一说起“扫把枝”,大家都印象深刻。原来,听起来高大上的“岗松”,就是本地人口中的“扫把枝”。在廉江,有企业承包土地种植扫把枝,既可用以养蜂酿蜜,又可提炼成油,还可以编织成工艺品出口,助力农民增收。
工人将扫把枝装车。 通讯员 林达琳 摄
“神仙”植物 浑身都是宝
此前,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群众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企业家竟然到村里承包山坡、山岭种植“扫把枝”!这个种植基地还不小,整整100多亩。这扫把枝不是用作扫帚或者柴火,何时如此金贵吗?
如今,大家恍然大悟了:原来,这种毫不起眼的植物浑身都是宝。
扫把枝是桃金娘科,属灌木或小乔木,耐旱、生命力强。扫把枝由于树形矮小别致,受到盆栽爱好者青睐。其叶子具有特殊的成分,常被提炼成油,作为制作外用洗液和药膏的主要原料,也经常用于生产面膜、蚊香等。其枝条常用来编织篱笆工艺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同时,其可入药,具有化瘀止痛、清热、利尿、杀虫止痒的功效。集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
“懂事”作物 种植周期短收益快
近日,位于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的扫把枝种植基地热闹非凡,这里正在收割扫把枝。收割工人使用机器收割,收集工人上将其捆扎好,摞成一堆,运送工人将其装上车,再从种植基地运到加工基地。在另一坡地上,20天前收割的扫把枝又长出了嫩绿的枝叶,生机勃勃,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声响。扫把枝的花虽只如芝麻般大小,但数量多,密密麻麻,老远就能闻到阵阵特殊芳香,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蜜蜂在采蜜。辛勤劳作的人们与蜜蜂相映成趣。
据荔枝坑村种植基地负责人伍观海表示,该基地集育种、育苗、研发、种植、加工、冷链、仓储、销售于一体,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退耕还林、产业补短板、撂荒地改造和农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将厘竹、扫把枝产业作为“一镇一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目前,该公司种植基地分布在廉江市的石城、河唇、营仔、高桥、长山等镇,以及遂溪和广西博白等地。
“造福”植物 助力村民增收
扫把枝种植基地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据了解,每天都有10多个工人在这里干活,高峰期有二三十个,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的肖秀列掰着手指头算起账:“扫把枝开花,我家养蜂酿蜜;我在这务工,每天有100多块钱收入,改善了我家的生活。”像肖秀列这样在种植基地务工的群众并不少,其中,很多还是上了年纪的妇女,每天收入都有过百元。
据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民小组长肖旭静表示,该扫把枝种植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8万多元钱的租金收入,村集体动用这笔资金改善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惠及村民。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据荔枝坑村种植基地负责人伍观海表示,下一步希望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共同发展扫把枝特色产业,他愿意将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回购,助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助推“百千万工程”实施。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