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专题片《休渔期不断“鲜”,肥美海鲜餐桌不缺席!》。(央视视频截图)
湛江又又又上央视了!
“尽管目前处于伏季休渔期,湛江的海鲜供应种类依然不少!”5月24日,央视财经频道(CCTV2)金牌栏目《消费主张》播出专题片《休渔期不断“鲜”,肥美海鲜餐桌不缺席!》。其中,也介绍了休渔期湛江的海鲜供应情况等内容,引起观众、网友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5月24日播出的专题片《休渔期不断“鲜”,肥美海鲜餐桌不缺席!》中,伴随着雷州半岛碧海蓝天的秀美风光镜头,央视主播娓娓道来:广东省湛江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海岸线总长两千多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海水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海产资源丰富,尤其以新鲜、质优、价廉为特点,有着“吃海鲜,到湛江”的说法。
从湛江近岸乘船出海,沿途各种养殖浮排星罗棋布。驶离岸线后,水质颜色也逐渐改变,更加清澈,养殖装备也有了明显变化。其中,重力式深水网箱就像一个个海上“甜甜圈”,静卧海面,鱼群就生活在网箱圈起的海域。所谓“海洋牧场”,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聚集放养水产品,把宝贵的鱼苗放养到深远的海域,不用每天日晒风吹地去出海照看,甚至在岸上就能监测鱼群,这对于传统渔民来说,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但是在湛江,一批海洋装备设施的加入,让人们更便捷地走向深蓝,助推深远海养殖的发展。
“这里是距离湛江东海岛直线距离约10公里的海面上,水深约20米。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名叫‘恒燚1号’的深海养殖平台,总面积加起来能有11个篮球场左右的大小。”央视记者日前来到“恒燚1号”深海养殖平台拍摄,为广大观众介绍平台上先进的海洋装备设施,“恒燚1号”可抵抗17级台风,安装了水质监测、海域环境监测、生物链监测以及智能投喂等系统。整个平台可划分为六个独立的一万立方米养殖水体,能同时开展六种不同阶段、不同鱼种、不同工艺的养殖科研和生产任务。
5月24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专题片,介绍了休渔期湛江的海鲜供应情况等内容。(央视视频截图)
尽管目前处于伏季休渔期,湛江的海鲜供应种类依然不少。央视记者来到霞山东堤水产品综合市场,了解休渔期湛江的海鲜供应情况,听当地餐厅经营者如数家珍地介绍海鲜挑选和烹饪方式。休渔期间,水产养殖、冷库冰鲜等方式,让老百姓餐桌上的海鲜供应不断,“比如,在虾方面,这个季节有南美白对虾、斑节虾、泥虾等。”
湛江海鲜市场的沙虫。(央视视频截图)
在市场上,一种看起来酷似虫子的养殖海鲜特别受湛江当地人欢迎,这就是沙虫。虽然在外地人眼里,这种虫子有点怪怪的,送入口中需要一点勇气,但却被当地人视为高级食材,因为它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有一点点污染,沙虫就很难生长。而且沙虫产量小,是湛江本地海鲜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其中,沙虫刺身是外地不常见的本味吃法,刺身最能保持食材的生、鲜、甜。酥炸沙虫则俨然是不同的一番口感,酥咸香脆。凉热菜之外,主食也能辅以沙虫制作,一道米汤沙虫更是不少本地人喜爱的压轴菜。
央视记者还发现,在湛江市场上有一种美味的鱼——金鲳鱼,全国每三条金鲳鱼就有一条来自湛江。除了吃新鲜,湛江当地人还把金鲳鱼开发成了多种制品,存储周期更长,风味更多。冰鲜、淡晒等能让大众在休渔期,更好地享受舌尖对大海鲜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