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宵前后,记者深入吴川、遂溪、东海岛、麻章、霞山、坡头、赤坎等地,到举办年例的村庄调研年例民俗文化,发现一个喜人的现象:年例民俗活动的非遗表演中,青少年群体不仅广泛参与,而且乐在其中,他们天真可爱呆萌的模样,给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鲜活的魅力,同时也带着民俗活动频频“出圈”。
2月19日正月初十,调顺村传统民俗文化节举行,调顺网龙的表演者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有男有女,他们英姿飒爽舞动着网龙,成为全场的焦点。元宵期间,在吴阳霞街,参加状元花灯巡游的主要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吴川兰石闹元宵的洪拳表演主要是青少年,最小的只有5岁。在百姓村的飘色巡游中,黑脸的“包公”在空中歪着脑袋睡着了,急得下面的“展昭”一边扯他的裤腿一边大叫“包公”“包公”!另一板“福禄寿”飘了过来,孩子们口中念念有词“钵钵鸡,钵啊钵钵鸡……”这些充满趣味的画面,为人津津乐道。
此外,殷屋村舞鹰雄、百姓村穿令箭和滚刺床、东海人龙舞等民俗和绝技展示,青少年群体也广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民俗活动的生力军与“代言人”,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地方,比如潮汕与福建地区,青少年参与民俗活动的视也频频频出圈,让观众记住了潮汕的舞狮小女孩、吴川飘色中的黑脸“包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提到了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社区传承和青少年传承的重要性,而地方政府也大力推动非遗进学校、进社区。2024年春节期间,青少年群体频繁出现在各地民俗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了“00后”“10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际传承的主动性,表明了各地践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渐显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民协副主席毛巧晖认为,“90后”“00后”主动参与到丰富民俗艺术样式中,成为了民俗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年味的创造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2024年2月22日至26日,毛巧晖参加了湛江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并在调研活动结束后撰文《“火出圈”的年轻面孔提升节俗能见度》,发表在2024年3月1日的《中国艺术报》。文中写道:
可能很多人觉得,孩子并不了解民俗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只是在凑热闹。这种说法忽略了民俗传承中的“身体记忆”和“身体感受”,要知道,民俗传承并非规整的学校教育,而是在有趣有味的生活中进行传递,可以说,一代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参与中传承民俗文化的。所以,孩子们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本身就是“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民俗的一种重要方式——吴川飘色中扮演“观音送子”“五福临门”的孩子们在嬉戏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瓜瓞绵绵”、幸福安康的追求。而“舞鹰雄”、游神等民俗活动的角色扮演和“冲突与和解”情节的演述,也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世代沿袭的生存智慧。民俗中“火出圈”的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民俗在当代的生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