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节,飞抵湛江栖息越冬的候鸟数量逐渐增加,湿地、滩涂呈现出万鸟翔集的壮观场面。(1月27日《湛江日报》)
随着北方天气变冷,万千候鸟南下避寒,湛江迎来了“黄金观鸟期”。1月27日,湛江日报推出开云(中国)版,跟随爱鸟人士的“第一视角”,展现了雷州市东里镇沟口村沿海滩涂上万鸟翔集的震撼场景。
湛江气候宜人、“气质”“水质”全省领“鲜”,且雷州半岛沿海滩涂有着丰富的红树林资源,为候鸟们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加之红树林湿地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海洋鱼类,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候鸟们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而且越来越多。湛江的“飞鸟集”是一年接一年,每年都有新惊喜。报道中提到,去年,“屡屡能看到享有‘鸟中大熊猫’美誉的极危鸟勺嘴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稀有鸟类中华凤头燕鸥时隔多年再次现身湛江;麻章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一众候鸟用落脚“投票”,为湛江良好生态点赞。
如此丰富的候鸟资源,是湛江擦亮“候鸟友好城市”名片的坚实基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打造“红树林之城”的基础上,延伸丰富可拥抱、有温度的候鸟文化城市内涵,既是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和发展思路的鲜活实践,又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崛起,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湛江方案。
一些地方打造“候鸟友好城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深圳为了让候鸟过好冬、安好家,建设中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规划了三条候鸟通道。此外,在灯光规划方面提出暗夜保护,内光外透和数字孪生的规划策略,打造“候鸟友好型”夜间城市设计。城市绿地过多的灯光却会影响鸟类的夜栖,尤其是在树上挂灯带,实在不可取。夜间开放的绿地,需要有照明的灯光,但在夜深人静后,也应降低照明强度,甚至熄灯。当地还贴心推出“观鸟手册”,将观鸟点、着装装备、注意事项、观鸟时段等逐一列明。
不少城市都关注到“鸟撞玻璃”的问题。城市绿地是人们的休闲处所,建几处小卖部、咖啡馆、展馆本无可厚非。如今都喜欢玻璃幕墙,视觉上简洁通透,但这在鸟儿眼中就成了“透明”,因为鸟类的眼睛无法识别玻璃,每年因误撞建筑玻璃而折翼的鸟类不计其数。于是,一些城市开始倡导建筑设计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对于已经建成的玻璃建筑,可以在玻璃上贴一些装饰性的贴纸,让鸟儿能看到前方有物体,需要避让。
擦亮“候鸟友好城市”名片,需要所有湛江人的参与:规划设计者要营造适宜的鸟类栖息地;绿地管理方要树立保护鸟类栖息地的意识;有关机构和保护区要做好鸟类的科普工作;市民大众要积极参与自然活动,一起来看看“红树林之城”独一无二的“飞鸟集”。值得注意的是,观鸟的时候不要干扰鸟类的正常活动,不要高声叫喊,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投喂食物及投掷石块。
湛江日报、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