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角尾。 记者张锋锋 摄
徐闻县角尾乡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西南部,被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所拥环,地形似伸向大海的“牛角”,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角尾乡“顶端点”是灯楼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5′,北纬20°13′14″,古有“极南”、“尽南”之称,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唯一极地,与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和台湾岛的鹅銮鼻并称为我国陆地的“南三端”。至此,角尾之名,凸现它是名副其实的大陆之“角”,神州之“尾”!
角尾乡内的南极村,拥有壮美的滨海景观、密集的人文史迹、浓郁的渔家风情、奇特的珊瑚建筑。拥有中国大陆最南端端点灯楼角、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合水线、中国大陆架最大最美的珊瑚礁群。
当前,角尾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特色典型镇创建。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以“头号工程”的力度高位统筹、高效运转、高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举全乡之力创建特色镇。
壮美的滨海景观
这里有包括分水线、大海日出日落、珊瑚礁、珊瑚展馆、风车、赶牛车看珊瑚、沙滩戏沙,画沙画、情人谷、野菠萝林等。
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角尾拥有中国大陆架唯一的成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密集的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3.785平方公里,绵延37公里,礁区已查明的珊瑚物种多达3目19科82种,海底奇观堪与澳洲大堡礁媲美,享有“粤北丹霞山,粤西珊瑚礁”、“万岁娘”(珊瑚礁寿龄超过一万年)、“中国最美的海岸”等美誉。如果时机不对看不到海底珊瑚,也可以到放坡村的珊瑚馆去解解眼馋,馆内展示了多种珊瑚活体样本,了解珊瑚家族史,开一下眼界。
分水线:蓝湛湛的南海水与灰蓝蓝的北部湾,交汇相拥在角尾的臂湾,形成壮美多情的双海奇观。离灯塔不远处时见若隐若现的尖沙洲就是南海与北部湾的分水线,分水线的意思就是北部湾的海水往东流去,南海的海流往西涌去,哪怕是同一风向,海流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尤其涨潮时分,双海涌起的潮水,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力,相互激荡拍打,打出一条罕见的“十字浪”,分水线变幻莫测,潮汐风向都会令其变得形态迥异、逶迤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风电群塔、珊瑚展馆及潜水基地:风电群塔的业主是国有“粤能”公司。27座巨型风力发电塔,一排过矗立在海岸线上,旋转的风叶一如巨人展臂似的搅动满天风云,极富现代气派,成为摄影者必选的“秒杀”佳景。珊瑚展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投资管理,占地面积两百亩。去年建成的珊瑚标本展馆现已对外开放,第二期工程即珊瑚活体展馆即将告竣;同时,与广东海洋大学合办的潜水培训基地亦已动工。角尾正在成为探海培训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也将拥有中国大陆最南端最野性兼最现代的“水族大观园”。
密集的人文史迹
放坡村:角尾灯楼角与海南澄迈县临高角隔海相望,对角距离只有12海里,因此,灯楼角历来是渡琼最近的启航点。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8年)农历四月,苏东坡流放海南,便是由惠州经雷州过徐闻,在角尾渔村稍作逗留后,由此乘船登岛的。为此,这个渔村被称为“放坡村”(意即流放海南时苏东坡住过此村)。千年至今,放坡村敬贤如师,厚德重教,诗书礼乐,古风犹存。尤见古朴坚固的民居宅院,以珊瑚石垒砌,外墙平整雅观,俨然对仗有致的律诗结构,而珊瑚石缝中,常有微风过隙,音韵悄逸,故珊瑚屋被誉为“会吟诗的房子”。
古灯塔遗址:灯楼角因自古建有灯塔而得名。据《中国航海标志》记载,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助航设备与地理标志,清政府建在角尾的灯塔,命名为“关滘尾灯塔”。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觊觎这条黄金水道。1894年,法国人分别在灯楼角和临高角建造灯塔,并在两地各建面阔20米、进深7.4米的七间洋房,作为管理和生活用房。1941年,日军侵占雷州半岛期间,灯塔被毁。洋房则拆于1984年。如今,尚存的连体青石七拱门(又称“法式凯旋门”)及遗留的断壁残垣默然而立,唯“徐徐可闻”的涛声诉说着海疆风云与历史沧桑。
渡琼作战指挥所:1950年3月5日1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加强营799名勇士,在师参谋长苟在松和营长陈承康的率领下,分乘由林望炳等80名船工驾驶的13条木帆船,从灯楼角启航,飞渡琼州海峡,打响了解放海南第一枪。翌日下午二时,在海南岛儋县白沙井成功登陆。3月16日,2937名解放军官兵,分乘由徐闻船工驾驶的81条木帆船,亦从灯楼角启渡,在海南岛澄迈县玉苞港胜利登陆。为铭记徐闻人民为解放海南作出的巨大贡献,当年十五兵团司令部在赠送锦旗上敬书八个金字:“解放海南,功在徐闻”。如今,作为人民胜利的历史见证,作为祖国统一的战略伟筑,青石砌墙、三层楼高的渡琼作战指挥所,依然凭海临风,坚固如磐。在广东千里蔚蓝的海岸线上,她是一座高矗南天的红色丰碑!
岬角盐场:角尾自宋至今盛产海盐。灯角楼盐场现有面积536公顷,是我省重要的产盐基地。除了引水和收盐用现代机械,当地盐农至今沿袭千年不变的原始生产方式,完全靠日晒风干,硬是将碧波变成白雪。于是,在海尾岬角,游人不仅可饱览海水变盐——“国之大宝”的生产全过程,而且收盐时节,白茫茫盐田一望无际,那是令人惊艳的“南海雪原”!
新灯塔:灯楼角现有的两座灯塔,恰恰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9年建的灯塔,是在建国之初海军建的白铁架灯塔旧址上改建而成,塔高16米,塔身呈石砌圆柱形。1994年,时值灯楼角设塔百年之际,广东省海事局在保留1979年灯塔的同时,选择古灯塔原址西侧,建起一座多功能现代化新灯塔。36.6米的塔高和六角菱形的造型,寓意着“生生不息,六六大顺”的吉祥祝福。新灯塔配备国产化的高亮度智能灯具、全天候雷达应答器以及太阳能环保供电系统,亮堂堂彰显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醒目大字,竖砌在灯塔面海的巨幅南墙上。日如擎天巨柱,夜放文明之光,新灯塔宛如“高大上”的助航天使,热情守望着国际航道,迎来送往,不舍昼夜。因此,人们把新灯塔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
独特的渔家风情
在这里,住上会呼吸的珊瑚房子,感受赶海、体验出海捕鱼、退潮拾贝,吃上美味的海鲜。
长寿之村:角尾的原生态,不特指陆海景观,也指阳光灿烂、空气透明和水质洁净,更包括民风的和善淳朴和百姓的身心康健。前不久,徐闻县评上“中国长寿之乡”,角尾则是徐闻闻名的“长寿之村”:长寿人口80-90岁的现有765人,90-100岁的80人,超过百岁的老寿星有4人。那天,在渔民家吃晚饭,进得小院,绿荫满庭,花香弥漫,挂果的菠萝蜜树干之间,悬着两张写意的吊床。主人的小汽车泊在红豆树下,车旁静卧着一对小花狗。我感激主人摆上满桌海味,她笑眯眯地招呼:“随意啊,家常菜,都是刚从海里‘跳’到锅里来的。”
半岛文化:许是由于偏远,反而倒逼着角尾的乡土文化强劲生长。但凡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舞龙舞狮、劲走“火山”、神游“串令”、巡行飘色…… 千年延续的百姓狂欢,成为壮美角尾的文化盛典。难得的是,几乎村村有戏台或对歌台。戏演雷剧,歌对雷歌。欢庆时节,鼓乐雷鸣,欢声雷动,雷州半岛上民俗氛围浓厚!同时,小小角尾居然有一座基督教堂和六座妈祖庙。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安相生,交流融汇。人们至今保持着祈祷、祭祀等民俗活动。
赶海之乐:在角尾,赶海依然是人们获取食材的生活方式,也是寻求野趣的闹海乐事。那天拂晓,我赶去赶海现场,在灯楼角附近数公里的海滩上,只见潮水退处,渔火点点,人影绰绰。人们俯身弓背,且巡且停,不时翻动小块礁石,敏捷地将潜伏的螺贝鱼虾尽收篓中。赶海赶上两三小时,即可满足自家食用,富余的则上岸就卖。于是,堤岸上热闹成“天光墟”,卖鱼论堆不论斤,只讲整价不零赎,这种市场规则古老而奇特。可以想见,若将“赶海”纳入旅游节目,必定大受欢迎。
珊瑚房子:阳光、沙滩、贝壳、椰林、冲浪、潜水都是大海招揽游客最常见也是最管用的招式,但相信很少人能一睹大海的房子,用生长了上千年的珊瑚石盖的房屋。村中多数院墙都是用珊瑚石围砌,院门是几片木板钉成的栅栏。屋墙大多选用规格一致的竹筒状的珊瑚,也有用大块珊瑚石砌成六角形后叠砌而成,每个六角形之间缝隙细密,一堵墙由无数个六角形组成,像无数朵盛开的花朵。
徐闻腌粉。
南极村特色美食
徐闻的所有美食,在这里都可以吃到,比如腌粉、羊肉、甜酸、八宝饭等等, 此外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地道的乡村美食,如南极鹅、纽扣螺、金鲳鱼干五花肉蒜苗煲、葱花焖鲜蚝、打葱、珊瑚薯干等等。
徐闻甜酸。
当地种植的红葱独具特色,手打红葱独具风味。白沙地里的番薯,又白又嫩,味道香甜,喝一碗珊瑚薯干做的番薯粥,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