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施行,明确“市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等规定。《办法》已实施1个多月,禁止使用“生鲜灯”是否有效落地?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大部分生鲜区已换上自然光灯具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市区大部分超市和菜市场生鲜区已经换上了接近自然光的灯具。不过,记者同时也发现,仍有很少数菜市场的摊档在打“擦边球”——甚至有些摊档将“生鲜灯”改成了遥控可调节光源。
在海滨市场,大部分摊档的照明“生鲜灯”已经换成单头白炽灯,但仍有个别档口的灯罩是红色的,强烈的白炽灯光透过红色灯罩,依然产生了“生鲜”的效果。
在海景市场,记者看到肉摊档绝大部分都已换上了多头白炽灯。然而,记者走访细看,却发现有少部分摊档的灯里暗藏“乾坤”——这些多头小灯中周边是白炽灯,中间部分却是红色灯源。
海景市场一名身穿市场管理马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法”施行以来,管理人员一直在监督各经营户及时更换照明设备,绝大部分经营户都能积极配合,但仍有个别经营户更换不够及时,他们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力争做到杜绝“生鲜灯”。
走访过程中,多位生鲜肉、海鲜摊档的经营者同时也向记者表示,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但对于“照明设施”的具体要求,例如需要更换什么规格的灯具等并不十分明确,也希望市场方面加强宣传指导。
相关人士表示,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国家标准中,对超市、农贸市场等各类经营场所的建筑照明均制定了相关标准值,可以作为食用农产品经营场所更换合规照明灯具的参考依据。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让生鲜回归真实“本色”
菜市场换灯后,市民纷纷拍手称赞。
“以往买肉,为了避开‘生鲜灯’照射下产生的错觉,总要拿着肉往后退一步离开红色光源下细看,但有时还是会‘失手’,拿回家发现‘货不对板’。”家住霞山的罗伯认为,取消“生鲜灯”,是取消照射在生鲜肉鱼上面的“华丽”包装,突破“障眼法”,让“美颜”生鲜食品褪去虚假光环,回归真实“本色”,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这样我们买鱼肉就省事省心多了。”
“开门做生意不是一次性买卖,不能光靠美颜‘忽悠’,顾客要真正觉得肉好、味道好才会再来‘帮衬’。”在海滨市场内的一家肉档,不到中午,档主黄生当日进的鲜肉等已经卖完,他一边收摊一边对记者说,“禁用生鲜灯目的就是恢复猪肉的本色,来买肉的都明白,消费者更看重店家的口碑,为了一时的销量铤而走险并不值得。”
根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违反“生鲜灯”相关条款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不过,一些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涉及的商家范围广、数量庞大,具体监管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后续监督检查中会大力逐步落实。
据了解,春节临近,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开展行动,加大引导宣传,提醒销售者使用符合要求的照明灯具,加强督促销售者更换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