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区岑擎村依托周边大健康产业密集布局,成功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东纯村大力发展田园康养产业,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闲置的湛江汽车南站被盘活建成数字电商科技产业园……
近期,霞山区在“百千万工程”和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亮点频出,其背后,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
2023年以来,霞山区持续推进国企发展、园区集聚发展,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建立政府主导、国企介入、村企联动、市场运作的运转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国企改革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区属一级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点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全区中心工作,引领带动全区33个行政村加快发展,并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抢抓机遇、发展壮大,成为“百千万工程”的主力军。
岑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深化改革
打造国企发展矩阵
改革前,霞山国企相较于民营经济稳中向好的形势,历史遗留问题多,发展动力不足,许多国企处于亏损状态,成为全区改革发展工作大局的短板。
为此,霞山区将国资国企改革摆在全区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彻底改变区属国企“小、散、弱”的发展状况,成功打造以霞发集团和霞兴集团为龙头的国企发展矩阵。
为系统性加强顶层设计,霞山区委、区政府成立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系统学习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文件,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国企改革成功经验,并以清产核资和调查研究为切入口,全面摸清国企资产、债务、人员、业务等情况,逐步形成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案、阶段步骤、组织体系。
霞山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2022年8月,指导组建以城市综合开发运营为主营业务的霞发集团;2023年4月,指导区国资公司党委变更为区公有制企业党委;5月,指导霞发集团升级为区属一级国有企业;8月,指导区国资公司改制更名为霞兴集团,并以系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要工作,以服务类、咨询类业务为主营业务。
湛江南站数字电商科技产业园。
集中优势
战略性整合国有资产
如何改变区属国企发展力量薄弱的问题?霞山区坚持战略性整合国有资产,成立区属国企,将霞山国资公司下属的8家优质全资子公司进行战略性重组,并按照集团发展战略下设12家全资子公司。通过无偿划转、置换、收购、招拍挂、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撬动投资力度强、存量规模大、资产质量好的“沉睡”资产,快速整合、盘活社会资产和国有资产资源,推动优势资产向区属国企集中。
目前,该企业已无偿接收区资产约9636万元,包括农村污水净化站、农村排水排污设施、河道排污设施、老旧小区广告牌、充电桩等;购入区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商铺等资产29处,资产价值9360万元,包括东风电影院、霞山电影院及宿舍楼、荷花市场等资产。企业资产总规模已达34亿元,资产负债率从93%降至21%。正在加大力度划转并购资产,努力实现资产规模达100亿元以上,彻底改变区属国企发展力量薄弱的问题。
在专业化整合运营业务方面,霞山区统一整合同质化竞争的国企业务,清退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向区属国企授予城市运营权、产业园区运营权、特呈岛运营权等三大运营权,推动国有资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求新求变
参与开发建设重点片区
“1+7”功能区开发建设,是霞山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区属国企勇挑重任、积极参与,成立乡村振兴子公司,全程参与高铁新城和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港、南柳河沿岸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1+7”功能区开发建设。作为实施主体,区属国企统筹开展片区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目前已对接大型央企、省企超60家,加快谋划项目开发建设,以点带面形成功能区全面开发的局面。
通过“专班+管委会+平台公司”园区运行模式,区属国企高效盘活低效土地、废弃厂房、闲置楼宇,谋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致力打造“区中有园,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比如,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湛江市汽车南站,投资近2700万元打造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复合型数字电商科技产业园,也是集农业和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电商直播、创意集市于一体的农商融合发展基地。目前入驻企业超100家,电商业务关联企业超2000家,预计带动就业人数约1万人。
与后坑村联合启动霞山区首个国企村企合作项目——水果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与岑擎村村企把55亩村集体留用地盘活起来,在华港工业园内打造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园中园”,村集体项目收入将从原先的25万元增长至132万元……霞山区积极探索“国企+村企”合作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霞山“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