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湛江云媒报道,以“书”换“蔬”活动在我市部分社区举行,“只需一本旧书,就能换取一袋蔬菜。”
绿色环保始于心,低碳生活践于行。
垃圾分类是低碳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实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校园,也布局了不少试点。一些小区、村庄还想出用垃圾分类兑换积分奖励生活用品等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说,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如何进一步让大家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值得思考。
近段时间,有的社区想出了不少创意十足的活动。比如办起“空瓶改造大作战”,塑料空瓶在心灵手巧的居民手下,通过麻绳、蕾丝、鲜花的装点,制作成实用的家居用品,从而变废为宝。又比如云媒报道中提到以“书”换“蔬”,拿来闲置的书就能换蔬菜,不仅潜移默化地让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更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践行垃圾分类的益处。还有的社区辟出“一平方米花园”,实现资源就地降解用作堆肥,长出果蔬绿植的同时,更在居民心中“长”出了一种由衷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取得突破,离不开尽责守岗、默默奉献的垃圾分类工作者,用责任和热情带动身边居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其中关键,就在于“引流”——把居民大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其参与进来。从认知到认同,从跟随到习惯,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的文明观念,就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市民共识,一个个践行绿色的“小气场”,就会汇聚成为城市文明的“大气候”。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更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那就是把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解决人民群众诉求充分结合起来,找准裉节,靶向发力,让卫生“黑点”、分类“痛点”、议论“槽点”,变为吸引周边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焦点”。这需要相关各方围绕一个共同课题,进行实施路径的“研发”;亦需要充分激活居民“当主角”的积极性,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嵌入“绿色之治”全过程。
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垃圾分类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让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明确,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畅,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我们要鼓励更多企业、学校、社区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时下新潮的传播方式,多推介以“书”换“蔬”、空瓶改造大作战、“一平方米花园”这些垃圾分类的“爆款”活动,让垃圾分类更有趣,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