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钟任福手持拓包、蘸上墨汁、轻拓碑体,《禁伐葭丁碑》局部碑文渐渐在纸面上显现。
“太祖海浦之葭丁,吾后人务宜培植生长,使此地葭丁郁郁苍苍……”
随着书法家钟任福手持拓包、蘸上墨汁、轻拓碑体,《禁伐葭丁碑》局部碑文渐渐在纸面上显现,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就此展开。
《禁伐葭丁碑》碑文拓印完成。
在北马围沿海滩涂,红树林枝繁叶茂。
7月27日,本报记者来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坡头区乾塘镇陈氏宗祠,慕名寻访《禁伐葭丁碑》。
该碑立于宗祠大厅一侧,高106厘米、宽51厘米、厚6厘米,碑文正楷阴刻直书。碑文背后,承载了一个海边乡村的生态记忆——
据乾塘族中长者所述,乾塘村前面为海埠,即今北马围一带,三江在此汇合,正如宗祠楹联所说的“吴江三合绿环左右襟带朝阳”。江水带来富饶的同时,在台风来临时却会危及海堤和农田屋舍。为了保护家园,数百年来,陈氏族人在海滩涂上广种红树林,并将其叫做“葭丁”。
米稔中学学生学习《禁伐葭丁碑》碑文内容,增强红树林生态保护意识。
然而,清朝年间,北马围葭丁多次惨遭砍伐,致海水倒灌、害虫肆虐、田禾欠收。于是,在同治四年(1865年),村中长者在陈氏宗祠召集乡贤达士,“合族议定规条,以便世守勿替”,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以氏族之名立碑,告知“乾塘族人等自后永不得斩伐葭丁”。
葭丁苍苍,在海一方。
从此,乱砍葭丁现象绝迹,葭丁林得到保护,生生不息,绵延于乾塘海岸。
禁伐葭丁,这是乾塘祖上立下的“生态规矩”,早已刻进陈氏族人的心里。
“灾荒年代,葭丁给我们提供粮食;打台风时,葭丁为我们守护村庄。我们世世代代感恩于此,把禁伐葭丁的祖训传承下去。”77岁的乾塘村人陈奕说,他记得很小时,村里如果有人破坏葭丁,就会被带回宗祠被族人教育。
记者采访当天,来自米稔中学的五个学生走进陈氏宗祠,第一次见到石碑拓印的全程,她们拿起毛笔,临摹《禁伐葭丁碑》清秀有力的楷体字。“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要保护红树林;回到村,父母和乡亲叮嘱我们不能破坏葭丁树。乾塘有一块这样的古碑,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一位学生说。
离开陈氏宗祠,记者来到数公里外的北马围海堤。海堤旁的木麻黄树林中,矗立着一块界碑,碑文记载着,三合(北马围)于1997年建立红树林保护区,面积约25公顷。
三合(北马围)红树林保护区界碑。
从1865年到1997年,斗转星移一百多年间,从《禁伐葭丁碑》到红树林保护区界碑,人们在保护红树林上达成了共识。
如今,坡头全区红树林面积约380公顷,主要分布在官渡、南三、坡头、乾塘等镇的沿海滩涂。乾塘镇的红树林谈不上壮观,但因为一块石碑,这里的红树林历史最为厚重、故事最为动人。
在雷州半岛蜿蜒绵长的海岸线上,红树林星罗棋布,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让湛江这座“红树林之城”实至名归。
学生走进陈氏宗祠,临摹《禁伐葭丁碑》碑文。
进入新时代,“禁伐葭丁”的古训在续写新篇。湛江市实施红树林常态化、网格化巡护监管制度,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红树林开展动态监测,切实把红树林守护好,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坡头区乾塘镇陈氏宗祠。
10天前,台风“泰利”在南三岛沿海登陆,隔海相望的北马围海堤,还有位于米稔江出海口的乾塘渔港,因为连片的红树林减缓了风暴潮侵袭。
葭丁苍苍,在海一方。立碑禁伐,乾塘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