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省委主办机关刊物《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聚焦湛江红树林

“国宝”红树林在湛江美丽绽放

2023-04-19 16:57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记者张永幸

日前,省委主办机关刊物《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以“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国宝’的红树林,何以在湛江绽放美丽”为题,发布专题推文宣传报道湛江红树林。

“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和所研,将红树林守护好,并努力挖掘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科技助力红树林转变为‘金树林’。”接受《南方》杂志采访时,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的丁新原博士如是说,他一直潜心致力于红树林的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每个月,丁新原都会和同事们走访保护区内的5个红树林种养耦合野外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基地,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便是其中之一。丁新原所在的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是粤西成立的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与示范探索”,正是中心基于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所开展的核心研究工作。

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依据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结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等因素,在宜林塘基、堆岛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

据介绍,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有37种,面积近3万公顷,分布于粤桂琼闽浙和港澳台地区。广东省红树林面积1.2万余公顷,其中尤以湛江市分布最多。

“我们日常监测的对象覆盖红树植被、生物群落、水体/底质环境、水文潮汐/气象因子等,实现了对红树林的全方位观测与研究。”丁新原表示,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的研发推广能够推动红树林资源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三赢。以“海洋果树”白骨壤为例,丁新原介绍在经济价值方面,白骨壤每亩可采摘量约400kg,每亩可直接创收1200-2000元。此外,在固碳增汇方面,白骨壤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分布面积仅次于桐花树的乡土优势红树植物,潜在蓝碳价值也较大。

2021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同时,印发了《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打响‘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让‘湛江红树林’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名片”。

根据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和《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是我国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的主战场,而湛江又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其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量占比31.1%,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当前退塘还林是我国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的主攻方向,湛江市现有养殖塘多为历史红树林分布区,在养殖塘内开展兼具红树林营造修复和可持续生计的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与示范推广意义重大。”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廖宝文研究员介绍,特别是湛江市通明海周边养殖塘内部分布的红树林面积仅有414.4公顷,潜在的基于红树林种养耦合的生态修复可实施空间很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看来,对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十分必要和紧迫。“红树林在碳库、鱼类工厂、海岸防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重要生态系统。”

面对目前全球的红树林面积正在急剧减少的现状,麦康森表示,湛江市未来5年需要营造红树林面积2813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1370公顷,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立足通明海周边区域进行的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既能有效遏制当前红树林养殖塘的植被退化问题,实现红树林保护与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又可支撑湛江市完成至少近1/4(约700公顷)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丁新原表示。

(编辑/陈广灏 值班主任/何杰 值班编委/林小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