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拓展阅读面,推行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何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 、兴趣引领,优化读物。
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形成的独立的读书活动。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阅读兴趣不同,对书的喜好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虽然我们重视孩子的兴趣,但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书籍都适合畅读。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笑话、漫画书,如《爆笑校园》《阿衰日记》等,这些书只是一时的消遣,对于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帮助不大。我们要在保护孩子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引导他们选择课外读物。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讲述其中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阅读这些课外书籍。教师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读物。
二、开展名著阅读,引领学生成长。
阅读经典名著是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的。阅读名著如同和大师对话,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启迪智慧。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会感叹经典名著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它能温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对孩子而言,经典名著不只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以及《安徒生童话》等。女孩子喜欢阅读《爱丽丝漫游记》《绿山墙的安妮》《城南旧事》,男孩子喜欢阅读《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只要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健康课外读物,就能纯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孩子们的经典。
三、利用阅读,培养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名著阅读与欣赏的方法,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与价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把陌生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从而形成语感。在阅读中还可以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获得启示。我们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四、分享阅读心得,开展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阅读可以引起共鸣,学生在交流与展示的过程中,能引起其他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开展朗读竞赛,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在师生共同交流中,既能满足读者和听众的心理需求,又能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高其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阅读评价,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更浓了。此外,还可以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例如读书分享、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分享、演绎、创意表达中理解、感受文学之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