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8日,由湛江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2022南国书香节湛江分会场暨湛江书展”火热举行。为期10天的书香节,推出的40多场“文化大餐”色香味俱全,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线上线下累计有500多万人次共品书香。
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读者代表,听他们讲述各自的书香故事,以及本届文化盛会上的收获和点赞。
■书香节应该每年都坚持办下去
吸引沉浸于电脑、手机中的市民,更多去体验实体书阅读
“我觉得,本届书香节营造的读书和学习氛围很好,吸引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学历的读者交流分享,一起阅读,对湛江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出生于1996年的万美玉,是硕士研究生,家住霞山观海长廊。作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她更关心专业方面的学术类专著和经典文献的校注、翻译等。万美玉说,由于平时除了课堂上提及的内容,更多需要自主寻找其他学术资源。目前,大部分重要的学术论著依旧以实体书的形式出版,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实体书的阅读依旧占据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涉及到古典文献的校注,学者的校注往往更为专业准确,这种内容总是出版为实体书,“同时,看实体书也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在阅读的时候,减少注意力转移的频率,提高深度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时更高的专注力。”
万美玉表示,自己家中藏书在两个书柜以上,也有在空闲时间不定期逛书店的习惯,也常在网上购买实体书,因为种类更多、更方便。她认为,本届书香节推出的购书打折优惠活动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购买实体书阅读,同时也给予读者更广泛的阅读尝试范围,期间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也起到了教育和熏陶作用,“书香节活动应该每年都坚持办下去,吸引沉浸于电脑、手机中的市民,更多去体验实体书阅读。”
■全家总动员,三代皆参与
做好书香文化传承
“我全家都喜欢看书。这次书香节恰逢暑假,堪称全家总动员,比真的逢年过节还高兴,父母、我和爱人、孩子都热情参与了各种活动。”
家住赤坎体育北路的“70后”罗先生,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受爷爷、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爱看书,“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去外地尤其是大城市出差,我每次都不要其他礼物,只是千叮咛、万嘱咐让父亲帮我带书回来。”在罗先生家中,至今还有保存完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连环画等大量藏书,“现在,这些书又被我上小学的小女儿翻箱倒柜找了出来,看得津津有味。这,也算是一种书香文化传承吧。”
罗先生在本届书香节上又“淘”了不少历史类、文学类的新书,也给孩子买了科幻类、科普类的书,“我还是喜欢看实体书的感觉——徜徉在书海,书香四溢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听了名家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明年的书香节,我们全家还是会继续支持和参与!”
■开卷有益,手有书香
建议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和参与书香节
“阅读是我从学生时代就一直保持的习惯。开卷有益,手有书香。在工作、学习之余,给自己一段时间用来沉淀和静静心,阅读是非常理想的途径。”
家住新兴街道的市民吴文苑,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父母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形成了长期阅读的习惯。目前,她主要对世界近当代文学感兴趣。
“家里书房的三面书柜上,满满都是书,各种类型都有,包括小说、杂志、学术专著等。过去常常逛书店,现在由于工作忙,频率相对没那么频繁了。”吴文苑建议,今后举办书香节,应该想方设法吸引更多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为学生们拓展课本外的知识和视野。
■今后可以继续尝试各种文化主题展
把书香节越办越好、越办越活
“我喜欢看网络小说,比如《盗墓笔记》《西出玉门》等。”
出生于2007年的陶家誉,是一名初三学生,家住经开区乐山路。他认为阅读的习惯是兴趣使然,学习之余进行阅读可以放松身心,也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由于平时要上课、写作业,只能利用周末和假期来书店。
“我觉得,这次书香节开展得丰富精彩,不但有图书推广、名家讲座,还有文创大赛作品展示、红树林文化科普宣传,以及一系列线上主题活动等。这些,都是令我们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元素。”陶家誉认为,诸如此类的主题展览在书香节中是非常有意义而且重要的环节,利用了开云(中国)、视频以及氛围感来传递信息,效果比使用单纯的文字推广效率要高,也更容易吸引Z世代“新人类”的眼球,今后可以继续尝试,把书香节越办越好、越办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