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清理家里花盆、阳台等处的积水,可有效预防蚊虫滋生。
连日来,随着天气逐渐升温,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也开始“舒展筋骨”了。苍蝇、蚊子、蟑螂可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炎炎夏日将至,我们应当如何减少蚊虫等病媒生物的侵扰呢?
市疾控中心病媒专家何健表示,家庭中常见的病媒生物主要是蚊虫,日常生活中要定期清理家庭卫生死角,特别是水池、卫生间、墙角、下水道口等隐蔽场所,要保持台面干燥不留积水,每天清理产生的厨余垃圾,这样便可有效预防止蝇虫孳生。
蚊子、苍蝇、蟑螂
“三害”传播疾病危害大
蚊子:
疟疾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
蚊类传播的疾病统称蚊媒病。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病及乙型肝炎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埃及伊蚊可传播登革热,按蚊可传播疟疾。
我国流行的蚊媒病主要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经过长期的防治,疟疾、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发病率目前已大大下降。
苍蝇:
传播消化道疾病最常见
蝇类到处乱飞,喜欢在垃圾、粪便上爬行,又喜欢飞到人类的食物上,因此机械性传播病原体是蝇类传播疾病的主要方式。
蝇类能携带100多种细菌、30多种原虫、20多种病毒。蝇传播疾病以消化道疾病最为常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的传播疾病的蝇种以家蝇、大头金蝇等为主。
蟑螂:
携带四十余种致病细菌
蟑螂可携带能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蠕虫的卵,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虫。
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四十余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如引起麻风的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痢疾和小儿腹泻的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蟑螂还可携带蛔虫、蛲虫等多种虫卵。
蚤、虱、蜱、螨
易引起皮肤过敏等疾病
跳蚤不仅叮人吸血,而且能传播鼠疫、鼠源性斑疹伤寒疾病。
虱类昼夜吸血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而且可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回归热等疾病。
蜱、螨类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寄生于人体的蜱、螨通过刺叮吸食人血,引起皮肤过敏,并传播森林脑炎、出血热、回归热和恙虫病等。
=====○ 驱蚊 ○=====
蚊帐、电蚊拍、驱蚊贴 各显其功
◆ 蚊帐 ◆
32孔可满足家用,48孔效果最佳
蚊帐的质量决定了它防蚊功效的好坏。有时候大家挂好蚊帐,睡醒后,依然被蚊子叮得满头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有可能在关闭蚊帐前没有仔细检查导致蚊虫飞入蚊帐内,还与蚊帐的孔眼大小有关。
蚊帐网眼的孔数是指每平方厘米内的孔数,孔数越多,防蚊效果越好。市面上常见的蚊帐一般有16孔、32孔和48孔。从孔数上来看,48孔的蚊帐防护效果最佳,价格也会高一些。一般家庭使用来说选用32孔的蚊帐就已经可以起到足够的防护效果,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与商家确认购买蚊帐的孔数,保证防蚊效果。
◆ 电蚊拍 ◆
工作时有直流高压,注意使用安全
常见的电蚊拍一般采用电容放电的方法,在电蚊拍的两层拍面之间形成电压很高的静电场。当有蚊虫靠近时,静电场产生的吸力能将蚊虫吸到电蚊拍上,造成两层拍面之间形成短路或者直接造成电弧放电,最终将蚊虫电死。
电蚊拍工作时有直流高压,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火花,严禁在有易燃气体的场所使用和检修。通电时,忌用手或导电金属棒接触高压电网,以防发生意外。
◆ 驱蚊手环(驱蚊贴) ◆
3岁以下幼儿不建议佩戴
驱蚊手环和驱蚊贴作为时下流行的新兴防蚊虫用品。通常,驱蚊手环和驱蚊贴在其宣传时会提到产品中含天然驱蚊效果的植物提取液,提取液经过挥发达到驱蚊效果。一般常见的植物驱虫剂有蓖麻油、香柏木油、香茅油、丁香油、香叶醇油等。手环通过释放一定的气味,从而驱赶蚊虫,通常情况下,驱蚊手环和驱蚊贴的防护效果在室内优于室外。
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给3岁以下的儿童佩戴驱蚊手环,避免其啃咬驱蚊手环,导致将驱蚊手环内的含有驱蚊成分的载体吃到肚子里,导致意外。
=====○ 灭蟑 ○=====
建议每半年投放一次“杀蟑胶饵”
常见的蟑螂屋主要是通过在“小屋”内涂满强性黏胶,中间放置一个能够吸引蟑螂的诱饵,吸引蟑螂跑来,然后死死黏住,达到家庭灭蟑的作用。但是蟑螂屋只能逮住部分粗心大意的蟑螂,无法起到根除的效果。
家庭防制蟑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杀蟑胶饵”。其原理是引诱蟑螂吃带有杀虫剂的诱饵,蟑螂吃后不会马上死亡,通常等回到窝里后才会毒发身亡。在毒饵的作用下,中毒的蟑螂回窝后会抽搐、呕吐,而蟑螂有吃同伴粪便、呕吐物和尸体的习惯,毒饵中的有毒物质便会在整个蟑螂窝里蔓延。
杀蟑胶饵的有效性一般在半年左右。因此,建议每隔半年便重复投放新的杀蟑胶饵,并同时做好家庭卫生,保持居室干净整洁。
=====○ 防蜱虫 ○=====
野外活动不要随意在草地上躺卧
夏季是蜱虫的活跃季节,夏季外出游玩时,要注意防护,避免蜱虫叮咬。
蜱虫是一种在动物体表寄生的吸血节肢动物。蜱虫能传播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Q热、无形体病、巴贝斯虫病、莱姆病、野兔热等多种传染病,通过在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等之间频繁地更换宿主,将病原体在动物间、动物和人间相互传播。
在蜱虫的活跃期,大家去野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随意在草地上躺卧;尽量穿着外表面光滑、颜色较浅的衣物,以便能及时发现爬上身的蜱虫;进入草丛前,务必把裤腿塞进袜子,进入林区时,可穿连帽衣并戴好帽子;野外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自己或互相检查对方的身体和衣物,观察是否有蜱虫叮咬或附着;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并钻入皮肤,切记不要直接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还容易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应尽快求医取出蜱虫,然后做局部的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