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这闺女心肠可好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廉江市车板镇仁爱医养院干干净净、花团锦簇的院子里,几名老人正在闲聊,“有了三姐和护工的悉心照顾,我们在这儿过得可安逸了。”老人交口称赞的“三姐”,便是该院院长叶小玲。46岁的她带领一个以妇女为主的服务团队,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先后联合车板、横山、安铺等多间镇级敬老院共建集养老、医疗为一体的医养院,为当地农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本和新思路。不久前,叶小玲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叶小玲(中)悉心照顾老人。 市妇联供图
医养结合
探索养老事业新模式
叶小玲原来一直在车板镇经营药店,经常目睹一些空巢老人生活极其不便,令在外谋生的子女牵肠挂肚。经过反复思考,她决定与丈夫一起为这些老人们做点什么。
2017年1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叶小玲夫妇创立了湛江市第一家医养结合的公建民营社会化项目——车板镇仁爱医养院。随后,又先后联合横山、安铺等镇级敬老院共建了医养院。这一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破解当前农村养老之困,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门诊、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养生保健、定制伙食等服务,不仅让老年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又为他们的家属解决燃眉之急。
叶小玲创立的医养院包括仁爱医院和养老院两部分,在保障完成政府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任务的前提下,对社会上有养老需求的人员提供康复、养老、护理、医疗等服务,并在专业化“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医疗服务技术,切实增强服务品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医养院为每位入住老人配备床头紧急医疗呼叫设备,依托本院医疗资源,面对突发状况,做到“30秒就医”。医养院还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制定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为每位老人制定健康管理档案,有些老人患慢性病的,则加强康复和护理。目前,医养院入住的老人除了廉江各个乡镇的,也有附近县(市)的老人慕名而来。
曹先生是家中独子,在珠三角工作生活,但是年迈的父母却不愿意离开家乡跟随他一起生活。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曹先生和妻子对车板仁爱医养院各方面条件都感到满意,于是决定把父母送到医养院,逢年过节回到车板后再将父母接回家中享天伦之乐。有一天晚上,曹先生的母亲突发疾病,幸好巡房护工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后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曹先生说:“把父母送到医养院,我们放心。”
叶小玲给老人喂饭。
关爱老人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医养院优质的护理、定制的伙食、舒适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专业的管理、精神的关爱,不但令入住的老人满意,家属也赞不绝口。
很多养老机构都没有纳入医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就医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为此,叶小玲积极联系廉江市医保部门,使仁爱医养院成为医保定点机构,大大方便了住院老人的就医。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她在院内建起了“阳光走廊”,开辟了“陪护花园”,扩大绿化覆盖面,为老年人拓展了户外活动的空间。叶小玲还要求食堂每天给老人准备米饭、稀粥、番薯粥,每天都提前询问老人们第二天想吃什么,尽量满足每位老人的口味。
在护理工作方面,叶小玲经常带头为重病老人翻身按摩、端屎端尿,从不嫌脏怕累。只要有老人生病,她都买来营养品前来看望,嘘寒问暖。有些老人的家属不经常来探望,叶小玲对这些老人更是倍加细心关爱。老人不好好吃饭的,她就亲自把饭端到老人床前,一勺勺地喂;老人不开心时,她就想办法哄老人开心;老人生病了,她便为老人端汤送药,悉心照顾。
梁阿婆在入住车板仁爱医养院之前生病卧床,家人虽然为她请了几次护工,但是护工工资高,照顾也不到位,导致她身上长了褥疮。到了医养院后,叶小玲和护工给了她无微不至的专业护理,梁阿婆半个月后就能够拄着拐杖到院子散步了。梁阿婆说:“三姐和护工对我比女儿还要好。”
热心公益
彰显企业家社会担当
作为廉江市人大代表、廉江市女企业家协会执委,叶小玲将社会责任铭记在心、担当在肩。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车板镇仁爱医养院按照上级部署,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快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设预诊、分诊等专业应对部门,24小时全天候接诊。当得知车板镇委镇政府工作人员缺少相关防控物资后,大年初一那天,叶小玲紧急捐献一批口罩、酒精等物品助力疫情防控一线,还分别为高桥高速疫情检测站和廉江市福利院送去口罩、消毒酒精、食品等物品一批,大力支持抗疫。
车板镇车板村村民宣亚妹,丈夫患有肺部疾病,丧失劳动力,她本人也患有高血压病。家庭收入少、治病费用高,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叶小玲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宣亚妹到车板仁爱医养院免费治疗,病情控制后,又手把手教给她护理知识和技能,安排她在医养院当一名护理员,帮助宣亚妹增加家庭收入,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宣亚妹逢人就说:“是三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此外,叶小玲逢年过节还带领员工开展关爱妇女儿童慰问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