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揭牌启用的经开区第五中学可提供学位2400个。 记者 刘冀城 摄
与民生贴近,全心全意为民。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五年来,全市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水平持续提高,累计完成民生类支出2050.91亿元,比前五年提升65.3%,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超过八成。
市人大代表李曜表示,五年来,全市财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为民情怀,坚持用心用功用情,把基本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第一顺序,优先安排,确保各项民生项目资金足额落实,全市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八成以上,按照中央及省的要求,不断提升民生支出项目保障标准,全力支持办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就业、住房等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把财力集中优先用于省、市部署的重大项目、关键领域,有效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湛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了财政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聚焦民生保障,加大民生投入,全市民生类支出448.8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3.1%。全市拨付地方对应安排资金6.77亿元办好省十件民生实事。拨付28.12亿元推动市十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
支持打赢疫情防控战。筹集疫情防控资金14.83亿元,有力支持做好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流调溯源等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大力支持吴川抗击疫情。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市教育支出121.65亿元,增长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22.5%。其中:投入1.48亿元新增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615个。安排债券资金9.15亿元,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湛江卫生学校、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湛江一中新校区等学校建设发展。
支持打造粤西医疗高地。安排债券资金6.87亿元,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一中医医院搬迁改造、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支持八大民生项目提标。各级财政投入底线民生保障资金20.15亿元,有效保障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八大民生保障项目实现提标,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支持稳定就业。筹集资金4.54亿元,保障系列扶持就业创业和援企稳岗政策落地生效。其中落实1.26亿元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
支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全市公共安全支出26.68亿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政法队伍整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工作,为公安、检察、法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支持做好住房保障。下达9699.54万元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0个。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5亿元推进公共租赁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多层级群体提供1380套公共租赁住房。安排1240万元租赁人才公寓110套,提升人才发展环境。
支持推进污染防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市安排10.46亿元,落实河长制资金,推动九洲江、鉴江等重点流域及鹤地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等工作。我市获得中央财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亿元。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加快涉农资金支出进度,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2年,全市财政系统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节用裕民,切实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就业创业等民生支出,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落实民生政策有力有效,有力支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