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县洋青镇的北部界炮镇的东部,与廉江县横山镇接壤处,有一个信和乡。77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抗日自卫战——来自信和乡各村的抗日自卫队队员为了反抗日伪军统治,不畏强敌,英勇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信和乡自卫队队员,凭借土枪抗击强敌,虽然取得的战果不过是打死打伤近20名日伪军,但这场小规模的战斗依然值得后人铭记——这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英勇反抗侵略的一个缩影。共产党的发动和领导、人民的觉醒、群众的战斗智慧和血战到底的精神……翻阅现有的史料文献,朴实的文字中有关这场战斗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充分显示了“民众联防抗日”的巨大威力!
动员群众成立自卫武装
1943年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共产党员李晓农来到遂溪县洋青镇深坭塘村。他以教书为名,发动和组织信和乡及附近一带30多条村庄的民众,成立了以深坭塘村为中心的信和乡民众抗日联防区。
1943年9月,党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成立了以深坭塘村为中心的信和乡民众抗日联防委员会,由各村代表选出10人为委员。信和乡抗日联防委员会的办公地就设在了深坭塘村的芝福堂里。
联防区的民众在“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的口号下,迅速组织起自卫队、常备队等联防抗日武装。在李晓农等共产党员的组织下,信和乡实现了村村联防、人人自卫的局面。
当时信和乡民众抗日联防覆盖约一个半乡7000多人口,有20多个自卫队,400多人,400多杆枪支。抗日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落实在行动上。联防区的常备队和各村的自卫队,经历了大小10多次战斗,由深坭塘自卫队抗击20多个伪军开始,到后来抗击配有现代武器装备的日伪军一二百人甚至400多人的联合进攻。
同心协力打退日伪军
信和乡联防区自卫队先后10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44年初春。
1944年初春,驻洋青圩据点的日军纠集400多人的兵力,配备2辆坦克和骑兵、炮兵,分东、西、中三路进犯信和乡联防区,企图以强大的兵力,把联防区的抗日武装逼至百桔埇与园塘仔两村之间,以便聚而歼之。
当时日伪军东路之敌以骑兵为先锋,坦克和步、炮兵随后,拟经高岭村直抵赤界仔,继而向西越过百桔河,突破桐油村,然后折向百桔埇与深坭塘之间;西路之敌则以伪军为先头部队,骑兵居中,日军步兵随后,进犯路线是经古村东、新龙、打铁塘等村,插向克须塘与深坭塘之间,与东路形成钳形之势,左右夹攻深坭塘;中路之敌分为两股,拟在涉过百桔河之后,分别向百桔和百桔仔进攻,从正面向中心区域推进,与东、西两路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联防区了望哨楼人员及时发现敌情,立即吹响了螺角,各村自卫队和联防区常备队等旋即进入阵地,利用熟悉的地形地物,狠狠打击进犯之敌。其时,中路敌军刚刚窜至百桔仔村田垌,便被埋伏在灌木林、荆棘丛中的抗日自卫队缠住打击,进退不得。
从东路进犯的日军,凭借骑兵、坦克的优势,推进速度较快,但当绕过赤界仔时,却被前面的百桔河拦住了去路。敌人急忙命令步兵涉水过河,骑兵绕道前进。埋伏在河对面的桐油村自卫队,待过河日军步兵涉至河中间时,即开枪打击。停留在河岸上的日军坦克和炮兵当即开炮轰击,用凶猛的火力掩护过河。桐油村自卫队坚守阵地,顽强抗击。不一会儿,联防区常备队和金凤、俩塘、老莫、分界仔等村的自卫队纷纷赶来增援。
正当各村抗日武装战至正酣时,忽有一队日军骑兵冲杀过来。在此危急之际,常备队的卜华周、卜振堤等人扛起抬枪和“大吉喷”土枪,对准日军骑兵射击,冲在前面的日军骑兵应声落马,当场毙命,后面的骑兵见状大惊,急忙勒转马头往回跑。
从西路进犯的日伪军进入联防区后,因见周围地形复杂,只好放慢速度,搜索前进。突然,前面的灌木林里有人大吼一声:“打!”紧接着四周枪声骤起,走在前面的伪军慌忙趴在地上。日军见先头部队受阻当即命令骑兵冲杀过来,日军步兵尾随而上。自卫队见敌人来势极凶不宣正面与敌人硬碰,于是钻入甘蔗林和灌木林中,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灵活机动地同敌人展开“麻雀战”。
这里的茫茫蔗海与茂密的灌木林连成一片,成为信和乡联防区民众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的天然屏障。联防区常备队和各村自卫队利用熟悉地形地物的有利条件,时隐时现、时分时聚、时东时西地同日伪军周旋,令兵力、装备均占绝对优势的日伪军无计可施。下午2时左右,日伪军被迫抬着十五六具尸体和一批伤兵,丟下一匹死马,撤出了联防区,退回洋青据点。
回顾前人 激励后人前进
1944年8月,深坭塘自卫队和信和乡联防区常备队共六七十人,参加了老马抗日武装起义,编入了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信和乡群众抗日斗争路越走越远……
在遂溪县洋青镇深坭塘村一隅,有一座名为“芝福堂”的老平房,这座白墙黛瓦的旧式砖瓦房,二进的构造,由1个中厅,2个侧厅,2个小房组成,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这里就是信和乡抗日联防委员会的办公地址,见证着当年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后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遂溪县和洋青镇政府多次对芝福堂修缮加固,只为缅怀当年先辈们的斗争岁月和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信和乡自卫队土枪抗敌的故事,依然流传至今,激励着后人不忘前人奋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