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龙(右)创办直播基地,为当地农产品直播带货。
22日,记者从玉湛高速塘蓬出口下高速后,经过13公里的路程,来到了与广西交界的廉江市塘蓬镇矮车村。在风景秀丽的仙人嶂脚下的公路两旁,连片种下不久的番薯郁郁葱葱,长势良好;另一边,清澈的塘蓬河蜿蜒流过,两旁铺上鹅卵石,各种本地特色的植物点缀其间。戴着黑框眼镜、透着书生气的黄小龙告诉记者,这是自己运用大数据电商创业后,又一次运用大数据开始智慧农业种植的新开始。
种植基地刚种下的番薯苗长势良好。
大学生回乡创业成“电商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景线,大学生黄小龙就是其中之一,他携带大数据回乡,驰骋于电商行业。
黄小龙出生于廉江市塘蓬镇石宁村,2010年在北京上大学,攻读信息化专业,兼修物流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新疆、黑龙江等地工作,收入不菲。可不论身在何处,黄小龙对家乡味道始终念念不忘。2015年,国家鼓励农村电商大力发展,触发了黄小龙的梦想:让家乡的味道触手可及。回想起在北京读书时由于物流不方便,运费比红橙贵,想吃一个红橙都变得奢侈。于是经过慎重考虑,他不顾家人反对,2014年底,从外地回到家乡。
电商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黄小龙是廉江同城配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订单应接不暇,但由于初出茅庐经验不足,产品供应不上,利润几乎为零。“但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非常值得!”回忆起创办橙乡味道公司的酸甜苦辣,黄小龙很感谢当初的选择。
2015年,黄小龙首次在京东商城上成立中国特产馆廉江馆。他运用大数据,与京东联合举办2015年中国廉江(京东)红橙旅游文化节,在天猫、京东、苏宁、网易等平台同步销售,让廉江红橙搭上互联网快车。根据大数据体系的信息,2016年,他调整产品路线,聘请上海一跨国公司的设计师对公司的品牌、包装、定位等VI重新设计,将品牌和产品进行优化。除了在平台上继续扩大推广力度外,首次将树顶、树身、树荫果等三种红橙进行分级销售,树顶果基础上再精挑细选出优质的红橙,把外观光滑、色泽鲜亮、大小均匀、汁多渣少,并通过仪器检测甜度13-16度的红橙作为品牌果向市场推广。层层把关后摒弃暗曝果和溃疡果,并通过机器把关杜绝农残超标,廉江红橙品牌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精品果最高可卖到39.8元一斤,廉江红橙也首次排在京东商城柑橘类目第一名。
从2018年开始,黄小龙收集各大城市对廉江红橙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的数据,每年到认可度高的一个大城市举办红橙专场展销会。这些年,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等地都留下了廉江红橙的香味,特别是在上海,廉江红橙首次走进高端超市,飘香在黄浦江畔。
“每年都卖几十万斤果,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我们卖的基本是精品红橙,都是良心果。”黄小龙笑道。去年红橙节前,他创办了直播基地,让年轻人加入创业团队,大展身手,为当地农产品直播带货。目前,他准备在自己的“湛江好物”平台上向各地推广湛江特产,下一步还打算通过电商出口产品,做跨国电商。
“电商哥”黄小龙的不懈努力擦亮了红橙品牌。2017年,他被评为广东农产品电商创业带头人。2018年,他的“橙乡味道商贸有限公司”荣获湛江市首届电商十强企业和广东省农村电商企业标杆奖。
农产品加工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大数据+农业” 助力精准种植
知名“电商哥”缘何转身到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黄小龙告诉记者,他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后深受启迪,认真对京东后台、京东罗盘销售数据、淘宝生意参谋、一亩田天机农业大数据、1688批发平台的大数据综合分析,将大数据体系上的各地区种植产量、同级产品的种植品种、其他地区对产品的需求、产地的批发价格和销售价格、每月的发货量和目的地的销售量,乃至全国各种农产品上市的时间等一一进行筛选,详尽分析。
“根据大数据体系的信息,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我认为农业种植大有前途。”
于是,今年黄小龙在仙人嶂脚下承包600多亩土地,分别种植番薯、火龙果和打造集体验、观光、种植、亲子活动于一体的五彩田园。当天,记者看见刚种下几天的番薯苗,用地膜覆盖防冻保水。他向记者介绍,根据数据库显示,番薯3个月后上市,刚好是市场的空档期。
相隔不远的另一片种植基地上,钩机正在疏浚河道。黄小龙介绍,根据大数据体系的数据分析,这里的380亩地按季节种植不同种类的本土作物和观赏植物,打造集体验、观光、种植、亲子活动于一体的五彩田园。前几天,种下了一批黄瓜、芋叶等。走进旁边的加工厂,黄小龙摸着旁边的真空压盖机说:“根据数据库的信息提示,准备用黄瓜、芋叶、酸杨桃、山姜头、黄榄、野生柠檬加工成特色小菜。”据悉,一部分机器已到位,人员也正在培训、学习,不日将正式生产。
目前,其公司成为一间现代化农业企业,拥有种植、销售、加工、休闲旅游等一条全产业数据链。公司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受其影响,大部分都是回乡的大学生,其中30多人是“90后”,最小的还有“00后”。
矮车村村干部刘有科介绍,黄小龙承包、流转当地的土地后,每天雇用几十名妇女,她们既学习到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又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红文认为,黄小龙运用大数据信息智慧种植,开创了农业精准种植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经营,避免农业生产“撞车”,提高经济效益,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