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里革命纪念馆内陈列数百份革命史料。记者 李嘉斌 摄
雷州市(原海康县)东里镇原名“东海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素有“雷州革命摇篮”之称,曾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红色基因宝贵财富。
“在解放战争时期,东里的革命基础很好,成为游击根据地,是雷州地委与海、徐党委的可靠后方。”1984年9月,曾担任高雷地委书记、雷州地委书记等职务的革命前辈沈斌来到东里镇,亲笔题字,进一步印证了东里镇的光荣岁月。
东海仔暴动
1927年6月下旬,海康县党组织创建者之一、农运领导人黄杰到东海仔一带(今雷州市东里镇)组织农军,配合遂溪农军暴动,以期在雷州半岛的东西海岸形成武装暴动互相呼应的局面。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由黄杰、苏天春、陈智廉、陈焴才等组织、策划、指挥东海仔农民暴动。7月7日,东海仔暴动正式爆发了。黄杰等率领300多名农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官贤(海七区)民团总部。在卧底农军杨乐胜等10余人的配合下,里应外合,捣毁了民团总部,击毙了民团头子李兆秀,俘虏30多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攻下官贤民团后,农军士气倍增,急行军50余里,挥师三吉圩,当晚包围了三吉海关及民团哨所。
海关头子王金龙及部下10余人来不及反抗便束手就擒。哨所的30多人也一齐乖乖被俘。农军缴获了哨船2艘,铁炮4门,长短枪40余支,大洋铜板一批,将作恶多端的王金龙就地枪毙,其余俘虏全部释放。
农军捣民团、攻海关,把整个东海仔闹得天翻地覆。这可吓坏了反动派。当年7月10日,暴动农军正准备向雷州半岛腹地进攻,把暴动引向深入,而国民党营长温钟声、海康县民团头子陈必发即纠集反动武装1000余人,并勾结广州湾(今湛江)法帝哨船太宏船队,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农军寡不敌众,陈焴才等近100人牺牲。黄杰率部分农军浴血奋战,突出重围,撤退到覃本山坚持斗争。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覃本山的农军弹尽粮绝。为了与上级取得联系,黄杰出山探听消息,不幸落入敌手,英勇就义。
歼灭敌伪中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又在东里开展革命活动,1944年,淡水等村的陈伟仕等同志先后参加了共产党,成立了党小组,组织了抗日游击小组和农会等群众组织,并积极参军参战,支援抗日战争。
1945年2月,支仁山、唐多惠同志带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大队300多人来到东里,在英歌树村驻扎整编。当地党的负责人陈伟仕、黄轩等马上发动党员,组织群众,支援部队,很好地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给和宿营等实际问题。部队领导支仁山、唐多惠根据黄轩、陈伟仕等同志汇报当地的敌情,认为东里乡公所的蔡昌隆中队是我军开赴徐闻的一大障碍,应坚决除掉。于是,部队决定派廖培南中队去歼灭蔡昌隆中队。
当年2月11日,廖培南中队在东里地区抗日游击小组100多人的配合下,袭击了东里乡公所武装——蔡昌隆中队。在进攻过程中,蔡昌隆看到我军来势猛烈,锐不可当,慌忙率领残部向东寮、后葛沿海逃窜。
为彻底消灭这股逃敌,廖培南中队的指战员及游击小组成员奋起追击,将敌人逼至后葛海滩地带。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围攻下,敌人纷纷举手投降,我军活捉了中队长蔡昌隆,俘敌60多人。接着,支仁山部队先后驻扎在淡水、英歌树、伟家等村庄,宣传抗日革命主张。在陈伟仕、黄轩等同志的组织发动下,后葛、新港、伟家等村群众驾驶渔船、运输船12艘,送支仁山部队官兵开赴徐闻外罗等地,开辟革命新区。
蔡昌隆中队被歼,狠狠地打击了敌伪反动势力在东里地区的统治,大大鼓舞了革命群众对敌斗争的勇气,使东里地区的革命形势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东里保卫战
1947年春,东里成立了一支7人的武工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党和群众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到解放前夕,东里设党总支部,下辖10个党支部,30多个党小组,160多名党员,并有团总支部,130多名青年团员。其他群众组织更如雨后春笋,100多条村庄成立了农会,有会员6000人,村队民兵有1000多人,妇女会也建立健全起来。这期间,东里还建立了海军连、区中队、征粮队、交通联络站和情报站等。
1949年1月下旬,驻东平据点的敌人苏圻自卫大队被我军歼灭,东里、三吉的敌人据点也被拔除,东里地区获得了解放。2月中旬,东里乡人民政府在东里圩成立。由于东里地区党和群众基础较好,雷州地委和海康县一些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在东里开展活动。同年3月和6月,雷州地委、海康县委的4次重要工作会议先后在东里召开。7月中旬,海康人民政府在东里挂牌办公。
1949年9月,南下大军进入广东境内,10月14日解放了广州市。驻湛江的国民党六十二军警卫营等直属部队900多人,于10月15日夜间在霞山(解放前称西营)起义。19日,地委派船从东海岛护送起义部分文职人员及家属共约200人到东里。
起义部分文职人员及家属转到东里地区的消息,震动了当时海康县城的反动势力,国民党“清剿”副司令兼海康县长陈桐,倾巢出动500余人,分两路向东里进攻。时任海康县委书记、县长肖汉辉等人动员区、乡部队和村队民兵约1000人分头截击来犯之敌。中午,战斗刚打响,敌人见我方人多势众,早有准备,且感到自己末日来临,无心恋战,于是狼狈逃跑了。
这次保卫战,依靠东里人民群众,村队民兵和区乡部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打退敌人进攻,取得了保卫东里、保卫人民政权的伟大胜利,还显示了革命根据地的强大威力。
解放海南支前船工大队从东里派出
南路地区解放后,支前工作任务繁重,海康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
为配合渡琼大军作战,县支前指挥部决定,在东区组建一支支前船工大队。东里乡立即成立了船工大队筹备领导小组,经过区、乡党组织的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响应,东里人民献出了赖以生存的渔、商船450多艘,很快就组成了有船工800多人和区乡干部90多人的支前船工大队。支前船工大队于1949年年底组建后,开赴徐闻外罗一带,配合协助渡琼解放军进行渡琼作战练兵。
为了保证渡琼作战部队的正常供给,东里人民在当时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献出粮食30多万公斤,白银6000多块,木柴1万多担。在支前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有北坑村渔民柯琼林一家,当年他60多岁,不仅把赖以生存的渔船献了出来,还亲率儿子柯干英、柯玉龙参加渡琼船工大队,为我军渡琼领航。
1950年3月,渡琼作战拉开序幕。船工大队配合我人民解放军分别于3月5日、10日和26日三次偷渡琼州海峡。三次偷渡的成功,不仅加强了岛上我军的力量,而且取得了渡海作战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了渡海作战的广大军民。
3月31日,我军组织了更大规模的第4次渡海作战,在海上经过与敌舰两个多小时的激战,于凌晨4时多在塔圩港登陆,与先遣营琼崖纵队胜利会师。这次海战,船工共牺牲13人、重伤8人。登陆后,船工又同部队一起追歼逃敌,配合部队转战了10多个昼夜。
解放海南岛后,1950年5月4日,四十三军在海口集中船工大队人员参加立功授奖大会。东里地区的船工大队被评为渡海作战先进集体,符炎被评为渡海特等功臣,欧飞腾、柯干英也被授予渡海英雄称号,其他参战的干部、船工也分别受到记功或奖励。支前船工大队的事迹被人民解放军编入了解放海南战役史册。
【相关报道】
东里镇建成全国首个镇级革命纪念馆
东里镇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雷州市东里镇新发街046号,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是一处能容纳200人同时参观的场所。
东里镇是革命老区镇,该镇革命老区村共122条。丰富的红色资源令人珍惜,优厚的革命光荣传统令人敬仰和感怀。特别是亲身经历革命斗争考验的革命先辈不仅为之自豪,更深感有责任和义务把东里的革命历史编写成书,把东里的历史事迹陈列于馆,展示后人。
于是,革命人士符炎、欧龙腾等数十人发起倡议编写东里革命斗争史和筹建东里革命纪念馆。在各地工作的同志积极响应,踊跃捐资出力。受老同志的重托,时任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勇毅担任筹备组组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策划和组织这项工作。该工作于1997年初启动,一边写革命斗争史,一边筹资建设纪念馆。经过符炎、欧龙腾以及陈劳盛等人的积极筹款,得到30多个单位和400多人捐款近百万元。经过半年努力,东里革命纪念馆落成、东里革命斗争史印制成书发行,开创了全国镇级革命纪念馆建成和镇级革命斗争史编印出版的先例。
东里革命纪念馆陈列了数百份革命史料。东里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陈智廉(又名陈志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东区区委书记陈伟仕的塑像安置一楼大厅,供人们瞻仰。先后到东里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共高雷地委书记沈斌,武装部队领导人支仁山、方兰以及地下党领导人肖汉辉、肖光章、黄轩、黄明、张耀森等同志的相片和事迹都在纪念馆展出。每逢节假日,都有成批成群的青年学生以及普通群众前来参观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精神启迪。
2018年9月,在雷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该市政府拨款17万元,湛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雷州市显春学校董事长、革命先辈梁秀荣的儿子梁奇超赞助10万元,把纪念馆重修一新,进一步打造成为雷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等。
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1年1月29日,雷州市政府为东里镇英佳塘村梁秀荣故居的革命联络站立匾。据悉,接下来,该市将陆续颁发800多个革命遗址牌匾,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本栏文根据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雷州市老促会、东里镇委提供的有关历史文献史料整理,感谢各方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