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丰收,曾马胜手捧黑美人西瓜笑了。
曾马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广州渔业公司辞职回到老家——遂溪县草潭镇,承包土地发展农业,几经失败仍毫不气馁,终于走上致富的道路。目前,他承包的土地达3000多亩,是当地最大的专业种植户之一,带动了一方农民的农业生产发展和致富。
西瓜的行情好
赚得盆满钵满
上月底,记者到遂溪县草潭镇采访当地的农业种植专业户曾马胜时,扑了个空。“我在港门镇这边摘西瓜呢”根据他发的定位,记者沿着一路的硬底化乡村公路,辗转来到了10多公里的港门镇塘敦村。
在一望无际的西瓜园,几十个工人正在园里忙碌着。有的摘西瓜,有的打包装,有的装车。记者采访了一个重要“角色”拣西瓜的师傅老蔡。“这都是不合格的西瓜。”他指了指旁边一堆他丢出的西瓜告诉记者。他是雷州龙门镇人,被曾马胜雇请过来专门给上车的西瓜把关,每天460元。他同时也带了一批人过来摘西瓜。“今年的西瓜行情好,老板开心,我们干得也很开心。”他笑了起来。
在旁边忙着的曾马胜皮肤黝黑,戴着眼镜。他笑着说,今年种植了400多亩的黑美人西瓜,目前行情一路看涨,达到2元多一斤,平均亩产四千斤左右,预计一亩就有8000多元收入,400多亩西瓜收入达300万左右。“这几天行情好,组织多些工人采摘。西瓜主要是种植时间短,才三四个月就可收成。比起传统农业的效益提高了很多倍。”欢笑声拍瓜声荡漾在无边翠绿的西瓜园上。
村民正在分拣黑美人西瓜并打包装车。
从大城市回农村当农民
曾马胜大专毕业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广州市一渔业公司当船员。因为要经常远航,经过慎重考虑后,他提出了辞职。
1998年,他回到老家遂溪县草潭镇后,根据当地土地较多的情况,准备承包土地种植。但遭到家人的反对,“好不容易到大城市工作,怎么又回来农村做农民?”不少村民也讥笑他。最后,家人拗不过他,只好东拼西凑,将家里仅有的2万元交给他。
他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土地,种植西瓜、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开始耕耘自己的农业梦。既当老板又做工人,辛辛苦苦从年头到年底,眼看就要收获,连续多天、多年未遇的寒冷天气将玉米冻死,其它农作物也几乎全军覆没。“那时真是欲哭无泪。”后来,心疼丈夫的老婆向父母借来了几千元给丈夫买苗。曾马胜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更是起早摸黑,几乎扑在农田里,经过努力,每年都有一定收入,逐渐走了了正轨。
其时,湛江的甘蔗蓬勃发展。当时的建国糖厂出台优惠待遇:给种蔗专业户提供土地和蔗苗,到甘蔗收成时再扣还资金。“忙趁东风放纸鸢”,他抓紧时机,使出浑身解数,积极种植甘蔗和果蔗,面积达到了二千亩。“我种甘蔗6年,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遂溪被称为全国最甜的县,我的事业也是从甜蜜开始的。”
后来,随着甘蔗政策的调整,甘蔗业开始萎缩,他也只好其它经济作物,面积并减少到一二百亩,可效益不甚理想。2004年,他在朋友的邀请下,到了东海岛承包虾塘经营虾苗场。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再次血本无归。他痛定思痛,决心不再好高骛远,应该深耕最熟悉的种植农业。他又承包了三四百亩土地,开始种植冬瓜、西瓜、蕃薯等。经过稳打稳扎,最后发展到了现在的三千多亩,年产值每年超过2000万元。
促南北农作交流
令更多农民致富
记者来到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曾马胜指着一幢楼房说,这是火龙果冷库,投资了100多万元,属于政府扶持的“一村一品”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有1000多立方米。旁边的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坚固铁棚,他介绍准备进一套火龙果分拣机。“火龙果是高效农业,但也有一定风险,建起冷库后,可以做到旱涝保收,将风险减至最低。”
为了带动更多农民致富,2014年,曾马胜开始成立“遂溪县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由127户农民组成,贫困户占101户。新生力量的加入,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除了保持番薯、西瓜产业,还发展火龙果、火参果等新兴产业。并延伸到港门镇和雷州市客路承包土地种植番薯和香蕉。“这几年的农产品市场非常好,国内循环消费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益处,比任何时期都要好。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市场对绿色食品需求量大,绿色食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把准市场的方向和规律,让多年深耕农业的曾马胜越来越自信,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同年,在经常为他拉货到东北的物流公司的牵线搭桥下,黑龙江省龙薯合作社与曾马胜展开“北薯南种”合作项目,他是“北薯南种”最早的合作者。“‘北薯南种’让当地农民了解到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东北农民的到来,还给村里带来更多商机,带动起周边的超市、农资店、物流等。借助龙薯联社的渠道优势,遂溪当地农产品的销路也有效拓宽了。”
据了解,这几年来,仅是劳务用工,曾马胜每年用工2万多人次,每年让农民增收300多万元。目前,他除了种植西瓜400多亩,还种植番薯2000多亩,火龙果200多亩,香蕉300多亩。在农业的道路上,他越走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