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用不上”到“有保障”

2019-09-16 08:27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刘羊旸

随着西电东送±1100千伏“新疆准东—安徽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天堑长江,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大跨越——昌古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全线贯通。这是导线展放后的昌古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北岸跨越塔(2018年4月1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实现显著改善。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

今年前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8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

回首70年前,有限的能源基本用于工业领域,居民生活用能很难得到保障,农村地区基本无电,大城市才有电力供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电器普及率显著提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逐渐进入家庭,居民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进而向用能“高品质、个性化”转变。

目前,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约695千瓦时,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居民天然气消费量从1980年的2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0亿立方米。从“一穷二白”到能源大国

今年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获多点突破,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0余万吨。经过几代石油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瞩目成就: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2010年突破2亿吨。

70年前,我国煤炭生产基本以手工作业为主,输电电压等级低,石油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跃成为能源大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远距离输送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接近80%,千万吨级炼厂合计加工能力超过全国总加工能力的40%,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建成投运,输电线路长度超过60万公里,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从“以煤为主”向“清洁化、多元化”发展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宣布,我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清洁低碳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石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由1953年最低的3.8%提高到2018年的18.9%;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占比总体持续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