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蓝”

2018-07-03 09:2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黄康生

    

    湛江的天很蓝,蓝得像海;湛江的海也很蓝,蓝得似天。

    平时,我总是低头赶路,极少抬头看天。季夏六月,我走到海边,猛然抬头一看,发现湛江的天空是那么的空,那么的蓝。不同于其它钢铁城市灰暗的天空,湛江的天空是一片渺无边际的湛蓝,如同一匹蓝色的锦缎铺散在空中,似乎轻轻一拧,就能拧出一泓水来。偶尔有几朵彩云飘过, 那分明是给蓝色锦缎刺绣印花。绣了花的锦缎一直从海里铺至天上,又从天上卷回海里,将天空与大海连成一线,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分清哪是海,哪是天。

    天是海的倒影,海是天的模样。一时间,我在天与海之间迷路。海风拂来,我发现眼前的雾是蓝色的,潮声是蓝色的,还有我的气息也是蓝色的。我深深地呼吸,呼吸,呼吸……渐渐地,蓝色的空气渗透进我身体的每一部分,朦朦胧胧中,我感觉自己已融化在这蓝色的海天之间。我抬起手,食指轻轻划过蓝天。然而,就在我举手投足一瞬间,指尖竟然也被染成了蓝色。

    沉浸在蓝色梦幻里,我终于相信大海是被天空的眼泪染蓝的。

    成群的海鸥在天空中“嘎嘎”地叫着,时而敛翅滑翔,时而展翅高飞,似乎在述说着湛江与鸟的故事、湛江与天的故事、湛江与海的故事。

    很多人都说,湛江与海的故事,“一千零一夜”都说不清道不完。

    的确,湛江有千年海港、千年海岛,还有千年的传说。湛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海岛、这么多的故事、这么多的传说,皆因湛江一出生就属于海。湛江的海很大很宽,硇洲海、乌石海、新寮海片片相接;湛江的海岸线很长很细,东海岸、西海岸岸岸相连;湛江的海岛很沉很重,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岛岛相望;湛江的海湾很多很美,湛江湾、雷州湾、吉兆湾,湾湾相扣。

    “一湾多岸”“一岸多桥”“一桥多岛”。在世人眼中, 湛江是一座由海风、海浪、海岛雕刻而成的海湾城市。湛江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片灯火都沾染着海的气息。湛江的每一条街、每一道巷、每一幢房子都散发着海的气味。居住在湛江,一打开窗就能闻到腥咸的海风,一打开门就可看到浩瀚的大海,一打开心锁就能触摸到飞溅的浪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远在8000年前,雷州半岛远古人类就在遂溪鲤鱼墩里留下“吃海鲜”的痕迹。早在2000多年前,湛江先民就在海田乡的英楼岭,梅菉镇的梧山岭,塘尾镇的南蛇岭等遗址上刻下吃海耕海的印记。

    捕鱼、采珠、晒盐、行船。千百年来,湛江先民们傍海而生,一直在用真情和责任记录“吃海”的历史,一直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各自咸甜交织的人生。

    靠海吃海,风生水起。2000多年前,汉武帝就派遣船队,从湛江这片海起航,经越南,过印度,绕缅甸,直抵斯里兰卡,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有云:“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

    湛江人对“海丝”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虽然他们不会刻意提起当年的“威水史”,可他们知道,“海丝”就是先辈们扬帆出海,走向蔚蓝走向未来的人生航线。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1956年5月1日,礼炮在湛江湾响起,这一天,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港口在湛江诞生。稍后,捷克籍“利吉柴”号万吨轮船就成功靠泊湛江港。那时,人们一提起湛江,几乎都会提到课本上的湛江港。2015年9月25日,锣鼓在东海岛敲响,这一天,世界最高效率的绿色碳钢厂——宝钢湛江钢铁一号高炉成功点火。

    一片大海,几多收获。千百年来,靠海吃海的湛江从海里获取了丰厚的物质馈赠,也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大海除了给湛江带来客船、货船、炼厂、钢厂外,还给湛江带来澎湃的激情和无穷的力量。然而,在那段“吃”海的日子里,湛江人也发现大海是有生命的,有呼吸的,有性格的,有底线的。

    “海可以‘吃’但不能‘天天吃’。”

    “如果我们一味地‘吃’海,迟早也会被海‘吃’掉。”

    曾几何时,湛江的一个海岛就因“吃海太深”、“啃海太狠”,而致海岛无渔,渔歌不欢。曾几何时,湛江一个渔港也曾因过度开发,重度污染而引发赤潮,鱼死虾亡。

    “欲吃海先养海!”湛江人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吃”海,就得先敬海养海护海。

    黎明时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天碧水保卫战在湛江湾打响。

    湛江湾水深湾阔,口小腹大,终年不冻不淤。20世纪80年代,湛江渔民在湛江湾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养殖。那时,整个湛江湾几乎被浮吊式贝排、浮筏式贝排、棚架式贝排等非法养殖设施所占领,港湾一度出现“船塞”和“鼻塞”现象。

    海湾清碍行动雷霆万钧。很快,6万余个深水网箱、浮球吊式贝排以及2万亩蚝桩全被清空。

    “不见渔排塞港湾,但见一片海蓝蓝!”百姓为之欢呼,大海为之鼓舞。

    “绝不能让碧海蓝天蒙尘!”湛江以铁的决心和气魄,将“蓝天”“碧海”保卫战推向纵深。初春时节,湛江海监巡航无人居住海岛。在良垌镇佳笼山无居民海岛附近海域,海监查获广东首宗破坏海岛生态环境案。

    去年金秋,湛江又破获“兴晟投资”非法围填海工程案。今年夏收,湛江再次破获坡头碧海生态渔业专业合作社非法填海案……

    风从海上来。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湛江又以铁的意志和行动,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刻在城市的骨子里。

    城市在海里生,又在海里长。

    “我们要像敬畏海龙王一样,敬畏大海。”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的湛江人发出了时代最强音。踏着时代的节拍,湛江人在海里建起9座人工鱼礁,建成22个海洋渔业自然保护区。迎着改革的春潮,湛江人在海边增殖放流优质鱼虾苗2.8万尾、贝苗480万粒、梭子蟹苗155万只、中国鲎72.6万只。

    龙三水是一位增殖放流志愿者,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渔民。他从小在渔船上长大,10岁就跟父亲出海打渔。一辈子究竟从海里捕起多少鱼,他早已记不清,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生存的基础和家底全是大海给的。他对大海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这情感像血液一样粘稠。在过去那段日子里,他出海打鱼不分季节,不分大小,见鱼就抓,见鱼就吃,后来,渐渐发现鱼的个头却越来越小,鱼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少了。

    “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将祖传的“绝户网”全付诸一炬。

    “不仅要烧掉‘绝户网’,更要增殖放流。”每一次增殖放流,龙三水都活跃在最前线。他说:“增殖放流也是‘还债’。”

    后来,龙三水又加入“护鱼”战队,日夜出海“护鱼”。护鱼第一天,龙三水开着自己的小船向博茂港海域进发,没多久就见到2艘“三无”渔船在从事流网违规捕鱼作业。龙三水大声吼道:“禁海期,禁捕!”

    渔船听到叫喊声,立即熄灭照明灯,抛网全速逃离作案现场。龙三水开足马力,紧追不放。一口气追了八海里,才追上“三无”渔船。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船翻了。龙三水落水后,拼命往“三无”渔船游去,然后一把抓住船舷,急翻而上。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经过一场水下“心理战”,龙三水终将涉嫌非法捕捞者扭送到渔政管理部门……

    这些年,龙三水越护越起劲,护鱼船也越换越新。

    清晨,湛江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中醒来。披着朝阳,我跳上龙三水的护渔船,随船出海。

    晨光中,我似乎听到古老的东海岛渔歌从云霞间传来。

    东海岛像只神奇的蝴蝶,从歌声中飞来。海岛之上,宝钢湛江钢铁224座硕大的烟囱拔地而起,直刺蓝天。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烟囱里并没有想象中的浓烟和刺鼻的味道。蓝天白云下,高耸的烟囱上方,只有一缕细微的轻烟若隐若现。

    龙三水说:“前些日子,湛江出台了‘大气十条’,湛江钢铁、湛江发电、湛江造纸、湛江水泥、湛江啤酒等厂的烟囱,都不冒黑烟了。”

    东海岛的深水岸线外停泊着一艘30万吨远洋货轮。货轮仿如一个钢铁巨人稳稳地将整座城市锚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船离东海岛越来越远了,海水也越变越蓝。那无边无际的蓝,仿佛一块蓝宝石,一直从海上蓝至天边,蓝至天外。那种蓝,蓝得明亮,蓝得透彻,蓝得干净,蓝得可以熄了心火。我躺在船舱上,让蓝锦缎盖过身体,淹没呼吸,淹没辽远。起伏之间,我感受到五脏六腑的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离海很近,离天很近,也离梦很近。

    弃舟登岸,我飞上了蓝天。天上,风是蓝色的,鸟也是蓝色的。在万米高空,我触摸到湛江天空特有的蓝,这种“湛江蓝”,蓝得深邃悠远,蓝得透彻心扉。这种“湛江蓝”,一直从天边蓝到海上,又从海上蓝进我的心里。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唯有飞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触摸到“湛江蓝”,才能真正触摸到这种没心没肺、随心所欲、歇斯底里的蓝。

    天是高度,海是深度,蓝是宽度。在如此高如此深如此宽的海天之间飞翔,我潮湿的心被吸干了,也被染蓝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