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小米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小米赴港上市的靴子终于落下。
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37.85亿元和122.1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222.7%。
业界指出,这可能是2018年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IPO),
作为2018年最受全球关注的IPO,多家券商预计,小米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而德意志银行甚至给出最高1629亿美元的估值。此次负责小米赴港IPO的保荐人,中资投行为中信证券,外资保荐人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外媒指出,小米的上市申请似乎是对香港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所运营商的一种证明,它们共同推动了香港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上市监管改革。
而小米很有可能打破2014年阿里巴巴250亿美元IPO的记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交易所纷纷修改上市规则,以便吸纳更多快速增长的新经济企业,特别是独角兽公司的登陆。
2017年12月,香港联交所宣布进行上市制度改革,拟允许新经济企业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赴港上市。
“除了小米以外,至少有十几家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对在香港上市进行了积极的询问。”香港交易所首席执行官李小加上周表示。
小米在7年的时间里从初创企业迈入千亿美元阵营,在经历2015年和2016年的业绩低迷之后,小米在2017年重新崛起被外界认为是很好的IPO时间点。
尽管2018年的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销售额在下降,但小米在2018年的开局势头良好。
市场调查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小米出售量达2700万部,去年同期1340万部,按年增长101%。
另外,今年第一季小米出售量于全球排名第四位,仅次于三星(Samsung)、苹果(Apple)和华为(Huawei),市场占有率为7.5%
招股书显示,营业纪录期,小米大部分收入来自智能手机销售。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智能手机部分分别贡献其总收入的80.4%、71.3%及70.3%。
不过小米称,尽管我们大部分收入来自智能手机销售,惟我们拟通过扩展互联网服务及销售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进一步扩大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互联网服务分部分别贡献小米总收入的4.9%、9.6%及8.6%。目前小米主要从广告服务及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游戏)赚取互联网服务收入。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分别为20.8亿元、42.1亿元、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
而根据小米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小米计划将30%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响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估值是市场上关注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关于小米的估值是多少,市场上众说纷纭。
业内人士指出,4月份某小米专项基金完成了近2亿元的小米股权的交割,其PRE-IPO前的估值超过800亿美元,“依此计算,小米此次上市保守的估值应该在900-1200亿美元的区间”。
而5月2日,根据来自财联社自保荐机构处的消息的消息,小米IPO定价基本确定在1000亿—1200亿美元,基石投资者定价在800亿美元以上。
“用‘用户数X用户价值’”的计算方法来看,全球MIUI用户数达到3亿,每个用户按照价值380美元计算,小米估值1140亿美元,不过在这种算法下苹果市值将突破1.5万亿美元,是现在苹果市值的1.9倍。”财经观察人士认为,这种算法肯定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