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刚刚结束的2017中国森林旅游节暨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市)授牌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
近年来,喀喇沁旗以“生态立旗”为目标,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使得森林旅游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均取得不俗成绩。
森林资源“家底厚”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9.3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7300万元,森林旅游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喀喇沁“绿色家底”雄厚,森林覆盖率达到57.79%,林地面积150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38万亩,拥有旺业甸和马鞍山2个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体验、休闲养生的理想之地。基于雄厚的“家底”,喀喇沁旗围绕2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美林地区和马鞍山地区,充分挖掘森林资源,打造核心生态休闲景区。
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喀喇沁旗锦山镇东南,享有“塞外小黄山”的美誉。这里森林茂密,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有奇峰、古松、云海、清泉等奇观。据景区负责人介绍,景区管理面积3万亩,其中可供游客游览面积为1万亩,设有游客服务中心1处,西北、东南双出入口的旅游公路1条,日接待能力3000人次。
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北京游客雷双双和家人在马鞍山度假区旅游时说,“这里距离北京只有450公里,风景非常优美。景区就是纯天然的森林氧吧,来这里爬爬山,感受自然的气息,体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感觉身心都舒畅了。”
为进一步扩大马鞍山景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马鞍山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
增加景区内涵
在马鞍山景区入口处,一群游客正围着一幅石刻观赏,很是入神。
景区负责人介绍说,这幅石刻是由“北国神笔”、著名书法家苏涛亲自创作并书写的《马鞍山赋》,现在已成为马鞍山地标性的文化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和书法爱好者来此参观、临摹。
据介绍,为了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近两年,马鞍山景区在文化挖掘和展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此外,马鞍山景区还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马鞍山休闲度假区项目,计划把马鞍山景区打造成集健康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同时,喀喇沁旗以马鞍山休闲度假区建设为契机,将在全旗建设红酒庄园片区、温泉度假庄园片区、骑士庄园片区“三大片区”,打造马鞍山汽车营地、关道汽车营地、万兴号汽车营地“三大汽车营地”以及“6条国家健身步道”,以此加快马鞍山旅游乃至喀喇沁旗旅游的发展步伐。
助力精准扶贫
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帮助当地百姓脱贫增收。
据介绍,依托山林优势,以马鞍山村为代表的山葡萄种植是当地重要的林果产业,全旗山葡萄种植面积达1.3万亩。品质独特、口感绝佳的山葡萄园不仅是游客观光、采摘的好去处,也是马鞍山红酒庄园生产红酒、普及红酒文化的主阵地。
近年来,喀喇沁旗紧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积极探索和构建“景区+农家乐”“协会+接待户”“旅游合作社+接待户”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紧靠景区的优势,着力发展休闲观光、运动养生等休闲产业,不断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体验活动。
马鞍山村民王作杰说:“来马鞍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景区火起来了,我家的农家乐也火起来了。每到假期,我和家人都忙不过来,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喀喇沁旗旅游局副局长杨志军说,伴随着马鞍山旅游的优化升级、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当地旅游业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有效带动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格局,旅游富民之路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