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二字既表现了床漂泊着的物理状态,又表达了与《赤壁赋》一致的在动荡中求内心自在的诉求。”近日,中国艺术家杨森博的首次个展,在美国纽约新兴画廊BIGGERCODE开幕,展出的作品触及年轻文化游子在身心双层面皆动荡的生活命题。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廉江“90后”。来自廉江吉水镇的杨森博,湛江一中毕业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读本科,随后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硕士,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景观设计师。现生活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就职于TLS景观设计的他,常通过场域特定的作品来展现自然事物的微妙变化与从中既矛盾又互补的两种力量。
杨森博和作品。
一张漂浮的单人床
杨森博的首次个展从本月21日持续到29日,开幕式当天,展览吸引了美国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院师生以及纽约艺术家150多人前来参观。
通过翻阅本次展览的微信公众号,记者感受到这场以“浮游”为主题的展览之奇幻曼妙——10张悬浮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同一张床漂浮在不同自然环境的全过程。5张半透明巨幅雪纺用数码打印技术重现了床漂浮在蓝色湖面的场景,雪纺随风飘舞,印在上面的床也飘动起来。展场中央悬挂着艺术家的一席白床,透过床两头的雪纺印刷和薄纱投影,创造置身于不同环境下的沉浸式体验。而一个3分51秒的视频,会在展场尽头的小房间里展现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
“希望作品能让人思考漂泊于生命的意义,得到一点抚慰,甚至和他一样,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找到保持自我的方法。”杨森博说,通过作品要探讨的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寻求归属感的问题:生活状态越多变,人越要保持内心的安定。人的情感需要寄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事物上,而这一席白床就是他内心里代表安全感的物象。
一张全白的单人床对于杨森博来说,是创作媒介也是安全区的象征。放白床于山水间,恰是艺术家对于自身漂泊状态的诗意抽象表达。
一场饱含诗意的个展
今年8月,杨森博受邀参加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并创造了近作《浮游》。他将一席白床置于不同的自然场景中,借此模糊平静和不安两种心境的界线,并探讨万象的独立与共生性。
去年,杨森博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硕士毕业,一边找工作一边尝试别的可能。一位朋友给他发来“艺术家驻地项目”的资料,说他们接受景观设计师的申请,于是杨森博在今年8月在康涅狄格州尝试用一个艺术作品,阐述了内心一直以来的矛盾和思考。
杨森博介绍,“浮游”一词借鉴了中国文人苏轼的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朝生暮死的蜉蝣。作品从景观和文学的角度论及了一个哲学思考:浮游此生,虽短且长。飘摇与静好的并置道出了游子欠缺安全感的脆软,也提出了关于“家”的二元观——处处无家且处处为家的异客或随遇而安、或诚惶诚恐。这两种充满反差的心境源自于他们在维系个性并挣扎于激荡的矛盾环境时的迷思,而浮游就是求生之道:身且漂浮心自游。
杨森博用一张浮游的床总结了三年来辗转的生活经历,呈现了一系列稳定和漂泊同时存在的场景。在这个艺术装置里,床代表一种安定的内心状态被暴露在与之相反的外在环境之中,如草甸、森林、湖面、沼泽、树梢等。这些地方都不能被称为家。床这个代表安定的元素也因而被临时化。“这一系列不真实的景象是我对处在生命这个特殊阶段的抽象表达。生命的这个阶段,床都像是在浮游,漂和泊的矛盾总是存在。”
唯一入选的中国景观设计师
杨森博的个展得以成功开幕,离不开他所申请的项目I-Park,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东哈德姆市。
“2016年他们一共接到600多份申请,我有幸成为唯一入选景观设计师,与另外两位视觉艺术家、两位作曲家和一位作家一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地艺术创作。”杨森博自豪地说,项目创始于1998年,已经支持800多位艺术家完成驻地创作。
驻地所在的自然场地有180公顷,草甸、湿地、密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丰富。项目接受的创作形式有视觉艺术、写作、作曲、建筑和景观。申请成功的艺术家会拥有独栋的工作室、独立的卧室、共用的活动和厨房空间、图书馆、木工房、厨师和必要的人力帮助。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硕士背景的跨界艺术家,杨森博的所学在这个项目里提供给他的是潜意识里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他也把这个项目看做是一个景观设计——床像一个容器,把阴晴、风雨、云雾都盛起来,放置在观者面前。自然现象细微的变化被夸张放大,让人真切地察觉环境的瞬息万变。
他说:“我四处行走,值得停留的时候我就装起床,看床如何适应并改变本来的环境,然后把床拆分,再重复以上。由此,这个过程还是一场自我修行,一次内向的探索。它让我持续保持漂泊的状态并思考其意义,进而得以在漂泊里寻求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