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总决赛日前在北京举行,广东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杨健廉、姚宏锋、叶培龙、何利军、梁兴光5名大学生组队参加,指导老师是李敏。经过作品现场展示评审和分组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他们令人“脑洞大开”的作品——“愈晒愈冷的公交候车亭——基于太阳能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候车亭”荣获全国二等奖。
9月17日,记者采访这几位“90后”学子,请他们讲述创新发明背后的精彩故事。
其中三名队员在展示作品前留影。
成长—— 同宿舍“兄弟团” 杀进全国总决赛
“我们这支参赛团队的5名成员,是同一宿舍的室友,今年都已经大四了。”其中,队长杨健廉来自惠州,叶培龙和何利军都是湛江本地人,姚宏锋来自汕头,梁兴光来自肇庆。平时,他们也会参加校内的一些比赛,“大一、大二时,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还不够扎实、积累得不够,当时的经验也还不足以去参加全国大赛。”
杨健廉介绍,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该大赛每年都举办,各高校也相当重视,每年都会举行选拔赛选出队伍去参加全国总决赛PK。“我们今年已经大四了,专业知识储备已经相对丰富,于是就把握好校赛等契机,最终走向全国赛场。为了备战北京总决赛,我们暑假都留在湛江校园里,为决战做好更加全面的准备工作。”
本次大赛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共收到全国各地区343所高校,共计3190件有效作品,参赛人数超过16000人,参赛作品数量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广东海洋大学代表队是湛江高校唯一一支去北京参赛的队伍,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
灵感—— “愈晒愈冷”公交候车亭令人“脑洞大开”
“这项创新发明来源于生活。因为湛江的夏天比较炎热,我们去搭公交车在候车亭等待的时候,会感觉到热。强烈的阳光很容易让人头昏眼花,所以我们就想到——设计一个利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候车亭,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舒适的候车环境。”杨健廉告诉记者,他们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对湛江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
队员姚宏锋如数家珍地介绍,该项目主要是:设计一种基于太阳能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候车亭,首次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应用于公交候车亭;采用双吸附床连续制冷,解决了传统单床间歇性制冷的缺点;结合青藏铁路热棒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吸附床冷却理念,可以减少制冷过程的能耗,“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在热能的驱动下进行制冷。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其制冷量就越大,简单地讲就是——‘愈晒愈冷’!”
这个项目他们从今年4月份便开始筹备,最开始只是为了参加校内的一个“制冷空调创新设计比赛”。后来,发现该项目跟全国大赛的“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主题有一定联系,所以就在当初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先去参加校内的选拨赛,再通过全国初赛评选,最终杀入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感悟—— 珍惜并肩战斗共同成长的深厚情谊
奖杯和荣誉来之不易。
起初,他们备战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大赛有两个东西是必须要展示的,其中一个是视频展示,另外一个是实物展示,实物也就是模型。”
队员梁兴光告诉记者,做模型是他们遇到的一大难题。买回来材料之后,他们还需要自己根据模型的尺寸大小重新切成小块,再砌起来;如果弄错了,又要整个拆下来重新再砌,整个过程是比较繁琐的。还有做模型的动画示意图,对该项专业知识零基础的他们来说并非易事。为了做好3D动画的视频,队员何利军从零起步,硬是靠日夜突击、自学会了3D Max动画软件,把动画视频做出来之后,再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完成最终的视频成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员们团结协作,经过努力,作品设计较为完善、项目新颖而且贴近实际生活,最终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几位来自天南海北、原本素不相识的男生,因为缘分成为舍友,三年多的朝夕相处,互相之间感情都非常好。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参赛,一起成长,这份同窗、室友、“战友”的深厚情谊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