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淼赋分享方言微电影故事
为了讲好雷州故事,80后导演柯淼赋从外地回到家乡。一年来,他与他的团队拍摄的雷州方言微电影有20余部。近日,他和南莱文化的创作团队作客湛报全媒直播室,与线上线下的观众们分享他们与方言微电影的故事。
一年拍摄20多部方言微电影
5月14日,南莱文化回归雷州一周年。近一年来,柯淼赋拍摄了20多部雷州方言微电影。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他们都会以方言微电影的方式,讲述一个个朴素的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 “雷州故事”。《369,吊儿郎当的孩子》是南莱文化回归家乡后的第一部微电影,题材依旧是他们一直关心的老人儿童留守问题。“我们希望,在留守的天空里,孩子也可以是快乐的。生活里,就是哭,我们也要笑着哭,所以当奶奶丢掉手机递那一刻,我想为她鼓掌。”柯淼赋说。
他们拍摄了讲述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担保》,讲述关爱留守老人的《拯救爷爷大计划》,讲述了冬至旧俗的《过冬》,痛陈毒品的危害《一个鸡蛋》,重温了中秋节习俗的《浮针》……这些方言微电影,情节简单,时间不过几分钟,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混着记忆里童年的味道。电影里的情节、场景、片断,总会在某一刻击中观众柔软的内心,所以他们每一部作品网上点击率很出色,《浮针》《假过录像》推出不过两天点击率破30万,《拯救爷爷大计划》几天内点击破150万。
柯淼赋和他的团队在深夜里伴着工作室的灯光修改剧本和剪辑片子,在无数个加班的日子里细火慢熬出一部部作品。柯淼赋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少年石狗》那段时间,剧本已经全部敲定了,我们工作室的所有伙伴还依然每天都在寻找剧本存在的问题,所有的场景、道具一遍遍地去确认是否存在问题,仔细标注好所有场次中场景道具,那段时间,我们工作室的所有伙伴都没能睡上一个好觉,不是公司不放假,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持着一股气,一股冲动,一股决心,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出生。”
观众发现,这些片子大多数讲述的是留守老人、儿童,以及一些最贴近生活的社会现象,这些影片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的思考和警醒。柯淼赋说:“我希望我的电影不只是带给人们平常乐一乐,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进行思考“
启动雷州微电影乡村展映计划
柯淼赋坦言,在雷州拍片并不容易,有些人并不理解这种行为。“好演员太难找了,有时候为了找一个适合角色的演员,我们发动所有的人缘途径去找。”
有一回,摄制团队物色到一个女孩,双方谈好了,剧本也对完了,可到了拍摄的第一天,女孩父亲带着一拨人过来“抗议”,说是孩子会被“带坏”。摄制团队还定了“奶奶”的人选,准备开机的时候,这位演员突然说不舒服,忽然间断了联系,摄制团队只能停工。
“类似这样的意外真的不少,他们不理解拍摄的精神,不了解这份工作,所以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很多人建议我说一定要签约,但是你挑好了演员,突然叫他签一个合同,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大事情,想来想去又不演了。”柯淼赋说。“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习惯了就好,所有的困难,只需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一切都会过去。我在累的时候几次想过放弃,但是看着一部部出来的作品,看着一起奋斗的伙伴,笑笑又坚持了下来。”
为了回雷州拍摄雷州方言微电影,柯淼赋顶住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当地商业不是很发达,搞原创微电影创作得从其他地方赚钱来维持。另一方面,乡下对这种回流不是很理解。“雷州人喜欢往外走,走得越远越好,认为从外面回来是回家吃老本,是被大城市淘汰下的残次品,才会回来这种地方。”柯淼赋说,“幸好经过沟通,爸妈还比较支持。我现在努力工作,是想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拍摄电影的同时,柯淼赋还有一个计划,叫雷州方言微电影的“乡村展映计划”。他们想把微电影工作室离泥土再近点,在拍摄的同时也让这片红土地的人们直接观看到雷州方言电影。“我发现很多前一辈老人,他们听不懂普通话,只会看雷戏。他们对我们拍摄的雷州方言电影很好奇,所以,我一直在想,也许一个讲雷州话的露天电影,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真正的第一部家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