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研究的“慢性肾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时,“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系列研究”项目也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确定为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拟奖项目。
慢性肾脏病是涉及我国1亿人群的“公共健康问题”。慢性肾脏病患者处于进展至尿毒症和并发心血管病变的高度风险之中,而尿毒症的透析费用约占国家医疗总支出的30%,是“花钱最多的疾病”。因此,防止慢性肾脏病进展至尿毒症或并发心血管疾病对维护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医科大学刘华锋教授带领的“湛江市慢性肾脏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团队,作为网络成员加入了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带领的“国家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肾病中心开展了多中心协同合作,探索慢性肾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策略,终于喜获硕果。
该项国家级成果揭示了肾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新机制,创建了进展性慢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及无创诊断新方法,揭示了我国人群中慢性肾脏病进展和并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成功研发了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和心血管疾病的新干预分子。刘华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主要在进一步明确肾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单位在该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排名第六。另外,刘华锋教授还将其研究成果与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史伟教授联合申报了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系列研究”项目已被列为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拟奖项目,在该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广东医科大学排名第二。
“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和防治方面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刘华锋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