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杨东升向本报 独家揭秘春晚

2017-01-14 11:2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谢湛高/采写 谢意/摄影

    还是那各大媒体“统一”见报的经典“造型”,还是那一身“标准配置”的穿着:皮质平顶帽套着文艺范儿的长发,皮外套内是黑色的圆领T恤。在央视春晚办公室,杨导接受来自家乡记者的专访——

    1月11日下午5时38分,记者经过层层严格安保审查后,终于走进设在中央电视台内的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办公室。春晚总导演杨东升也频频“赶走”不断来请示汇报工作的人员,终于在繁忙中抽空下来,单独接受来自家乡的湛江日报记者专访。

    想不到采访形式是记者与杨导捧着盒饭边吃边问边答进行的;想不到说好半小时的采访杨导让记者超钟到一个小时;想不到杨导说他是第一次在春晚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想不到这是杨导担任春晚总导演后第一次接受地级市媒体的专访。这些,春晚办公室内导演组的导演们及工作人员也想不到。因为,记者从他们脸上流露出来惊讶不解的表情中,看出了这一点。记者深知,这些想不到,是缘于杨东升总导演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对家乡报纸的重视和偏爱。在这些想不到中,记者与杨导用湛江话一问一答地聊了起来。

    春晚节目你一定睇到捧腹大笑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得知担任春晚总导演的?

    杨导:该怎样说呢,算比较早吧,有打招呼了。时间大约是6月吧。

    记者:春晚导演组一共有多少人?

    杨导:这个我可没算过(说到这,杨导对一助手说,统计一下吧,助手算了好一回后经杨导确定)。这个好难算得精确,大约一共有70多人吧。

    记者:问句外行话,总导演的责权是什么?

    杨导:春晚整台晚会的构思、策划、设计,主题的确定,框架的确定,节目的挑选、修改、取舍、确定、编排,等等,往往会事无巨细。

    记者:作为春晚总导演,您认为工作中最难的是哪一点?

    杨导:冇讲得到哦(杨导用地道的湛江话说,意即这个没办法说)。以愉悦的心情去做,才不会累。自己导演起来“不累”,观众看起来才会轻松,才会赏心悦目。如果自己干得眉头紧皱的,观众哪会笑逐颜开呢。工作要充满激情,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大家。有困难就群策群力克服,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

    记者:您说“节目要争取做到好听、好看、好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获奖无数的自称春晚“新人”,您怎样做到呢?

    杨导:具体的节目内容我得保密,请理解,这不能说。观众肯定会睇得开心,会捧腹大笑的。开门办春晚,开放办春晚。节目经过了多次的筛选精选、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相信会好听好看好笑,也相信大家会喜欢的。你除夕看电视直播就知效果了,好不好?

演员在讨论彩排。

    大家想睇到的“红人”一一都有

    记者:今年春晚有湛江元素吗?

    杨导:有南方元素。我就透露一点吧,本来想上粤曲《柳毅传书》的,但可惜此曲有点冗长,时间难处理,只好割爱了,改上了其它同样具有南方元素的节目。今年春晚的南方元素是强化了的,从歌曲到小品等都比往年有所“增量”。

    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春晚节目多了还是少了?您最喜欢哪几个节目?大家最爱看的语言类节目有多少个?

    杨导:今年春晚节目比往年的多,多了多少呢,现在不能说。你可别诱骗我泄密啊,哈哈!语言类节目如小品,也比往年多。具体数字也是不能说。至于我最喜欢的节目,呵呵,整台节目我都很喜欢很中意!

    记者:大家都很想知道今年参加春晚演出的有哪些新人?

    杨导:你想要知道有哪些新人?哈,可我不会说也不能说!这样说吧,大家想睇到的特别是青年仔想睇到的“红人”,一一都会有。我这样回答行吗?

    记者:今年分上海、西昌、哈尔滨、桂林四个分会场,这是怎样挑选出来的呢?

    杨导:一句话,按东西南北。

    记者:您说导演工作中“最坚持的一大原则就是‘创新’”,这在今年春晚中如何体现?

    杨导:创新,是体现在贯穿在整台晚会中的。从晚会节目结构到编排,都强调要做到创新,讲求唯美,要给人美的享受,开心快乐。也给你透露其中一点吧,以往主持人多是报幕式的,今年春晚是联欢式的。创新,还体现在视听效果方面,全息投影和VR技术等会运用到节目和舞台布景中,给人新的视觉享受。

    记者:参加央视春晚演出的人员有多少?

    杨导:有1000多人。

    记者:春晚带妆彩排有多少次,最后一次安排在哪一天?

    杨导:一共安排6次,分别是1月的15、17、19、21、23、25日。

    记者:央视春晚现场观众总人数有多少人?

    杨导:约600人。

杨东升津津有味地阅读《湛江日报》。

     杨导自揭“隐私”

    当年高考310.5分 初到央视当秘书

    哈!当不成哲学家,那就改行当导演吧

    仗着是老乡情面,仗着是来自家乡媒体,记者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八卦”地追问杨东升的个人“隐私”。杨导对此笑道:只有你才敢问。所说这些,很多我可是第一次披露的。记者笑了——哈!“阴谋”得逞了。

    记者:您是哪年从中山大学毕业的?还记得当年的高考分数吗?

    杨导:1983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当年高考分数是310.5分。考得还算可以,还是有点可惜。

    记者:刚到中央电视台您在哪个岗位?,如何做起了导演?

    杨导:中山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中央电视台工作,一直到现在。一开始是在中央电视台办公室当秘书,大概是一年后吧,我就主动要求“转行”,学习当编导。为打牢基础,提升水平,1985年,我去了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专业,学习了两年。

    记者:从哲学学子到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跨度也太大了,您是怎样成功实现这“捞过界”的跨越的呢?

    杨导:是自己的兴趣,兴趣所在,自己喜欢。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喜欢音乐、文艺、美术,这算是有点基础吧。要“捞过界”就得认真虚心地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要有潜心创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记者:您成功导演过这么多经典的大型节目,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杨导:最满意啊,这咋说呢。主要的是2000年的国庆专题晚会《可爱的中国》、2009年的《祖国万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2011年《放歌90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十集大型文艺专题片》,还有《我的士兵兄弟》专辑等等啦。其中的《可爱的中国》,还获得了第19届金鹰奖的最佳导演奖。

    记者:您说“不会当导演的男高音不是好哲学家”,这话怎样理解?

    杨导:哈哈!哲学学不好,当不成哲学家,就改行当导演吧——开玩笑的了。我喜欢唱歌,喜欢男高音,也爱美声唱法。哲学专业毕业,也喜欢哲学。当导演是自己的兴趣、喜欢。总得干成一行、精于一行啊。

    记者:您爱唱歌,有没有登台演出过?

    杨导:我曾在当时的广播电视部获得歌唱一等奖。这算唱得可以吧。

杨东升为本报题字。

    长发是无意留起 儿子读导演研究生

    最爱吃家乡白斩鸡、海鲜

    记者:您说,如果不做导演,会选画家这个职业。您的油画是师从哪位名家的?

    杨导:师从我爸爸。爸爸是当时湛江雷师附中的美术教师,他多才多艺。我从小受到熏陶,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读书期间也经常画画,出墙报什么的。工作之余也常常动动画笔。我油画是写实的。我的一幅画作《一马当先》,入选了2014年的“共圆中国梦——百名表演艺术家书画展》。

    记者:您的文艺范儿长发是哪年开始留起来的呢?

    杨导:这个我也记不清了(说到这,杨导问坐在办公室一角的助手,助手说了出来),好象就是他(指助手)说的吧,2014年一次我生病,头发都没时间理,就让它长着吧。长着长着,头发就越长越长了,我也懒得管它,就这样变成长发了。对我的长发,哈!她们说(杨导用手指向在办公室电脑前工作的女同事改用普通话说)也挺好看的(这时,杨导在场的同事们笑了起来)。

    记者:你儿子叫什么名字,有没有打算子承父业?

    杨导:儿子叫杨昊辰,他现在在美国爱默生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电影导演,还有两年就毕业了。将来他干哪行,看他的兴趣爱好吧。

    记者:常回家看看吗?有没有打算春晚后回家探亲?

    杨导:一般是一年回一次。去年的台风期间我就在湛江,那台风太厉害了,我在家里还拍了视频存了下来(说到此,杨导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今年过年就没空回家了,春晚后还有一台元宵晚会,很忙。清明节回家吧,有机会的话我们在湛江再聊。

    记者:湛江哪点变化让你印象最深?最爱吃家乡什么?

    杨导:环境和城市建设给我印象最深,海湾大桥、观海长廊等很漂亮,特呈岛我也去过。最爱吃啊(这时杨导脱口而出)——白斩鸡!海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