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吴川素有“岭南小敦煌”之称。吴川泥塑在本地俗称“泥鬼”,与吴川飘色、吴川花轿统称“吴川三绝”。人们比较熟悉吴川飘色和花轿,但对吴川泥塑,似乎不是十分了解。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脏”和“累”,吴川当地一些人不愿意去学泥塑。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吴川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广下,特别是大力推广进校园,越来越多人喜欢上泥塑。
近日,记者专程前往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跟吴川市级泥塑传承人董建国学艺,体验泥塑的制作过程。
学艺前首先了解吴川泥塑的历史
学艺前,先了解吴川泥塑的历史。作为吴川市级的泥塑传承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董建国说起吴川泥塑的历史可谓娓娓道来。
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原是当地陶工欢度节庆的手工技艺。至明代末年,每逢元宵节,当地人用泥塑丑妇表达他们对社会一些丑陋现象的不满,并在节后销毁,称“逐泥鬼,迎吉祥”。工艺流程为塑,刻、捏、彩、饰,完成好的泥塑相当精美,色艳传神。泥塑的造型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奇、谐趣或神话人物等。
吴川泥塑早在2007年便已经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吴川泥塑的表现形式更是多了水上彩塑、活动彩塑等,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在保留风俗特色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现代风采。
学艺初始一度无从下手
了解到吴川泥塑的相关历史后,记者开始跟着董建国学习制作泥塑。经过一番商量后,记者决定制作一条鱼。
董建国介绍说,制作泥塑,泥是十分重要的。究竟制作泥塑的泥需要怎样的处理,与寻常的泥又有何差别?董建国带记者去泥池挖泥。这是制作泥塑的第一步。
“做泥塑,泥的软度很有讲究。泥太湿便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泥太干的话则要砸碎泥土,用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泥池里的泥都是经过初步搅拌加工存放在这里的,干湿度已经适中。但从泥池里拿出泥后首先要清理泥土中的杂质,把小石头等杂质挑出来。真正做泥塑时要使泥土软硬适度又不粘手,还需要人们像搓面粉一样对泥进行捣炼、搓软。”听完董建国对泥的介绍后,记者不禁感慨,这真的“小泥塑,大学问!”仅仅是制作泥塑的原材料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知识需要掌握。
制作泥塑时,为求逼真,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模型,或者对着开云(中国)制作。要做一个鱼的泥塑,首先得有一个鱼的概念。只见董建国开始在小黑板上描画鱼。刚开始,他只是简单画出鱼的初型。仅仅几笔简单的线条,董建国也会不断审视,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擦了重新画过。“先是鱼身,为了使鱼看起来更加生动,可以考虑让鱼尾轻轻向上扬,营造一种鱼在游动的感觉。画出大概的轮廓后,便要开始添加鱼的各部分,包括鱼尾、背鳍、尾鳍等。这些鱼身上明显的部位需要完整呈现在外面。鱼鳞是最不能忽视的,因为不同品种的鱼的鳞片大小、数量和排列也不一样。而一般的鱼鳞都是层层镶嵌的,为了达到这个视觉效果,画鱼鳞的时候就要错开,不能重叠排列。这个道理在做泥塑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董建国说道。
董建国告诉记者,今天学习制作的泥塑是小型的泥塑,用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便可。但做大型泥塑,还常用木板、铁丝、钢筋、铁钉等搭制支架,帮助更好地上泥。
学艺正式开始,但记者完全没有一点头绪,不懂如何着手。“先简单用一块泥打造一个底座,再拿一块比较大的泥做鱼。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不用太过小心,执着细节。作为鱼的身体,线条尽量做到流畅……”在董建国的指导帮助下,记者顺利地捏出了鱼的大体框架,看到一块泥土在自己的手上有了初型,记者心里十分激动。
紧接着,记者开始用泥土制作鱼鳍、鱼眼等部位。在这过程中,每当记者感到无从下手时,董建国便会动手指导。有时候他手掌轻轻一擦,再捏一捏,鱼的生动便马上多上几分,令记者十分佩服。在指尖一划一勾之间,记者看到的是大师级的艺术造诣。
在最后的完善阶段,董建国更是随手在台上拿起一张小卡片,只见他用小卡片轻轻一抹,泥塑的表面便平滑一些。“制作泥塑,善用工具十分重要。根据造型需要的不同有时会用到各种不同样式的工具,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设计一些工具,使制作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见记者感到疑惑,董建国解释道。
泥塑由冷门再到热门
董建国告诉记者,他14岁的时候便开始学画画,素描、国画都有所接触。小时候每逢元宵,每家每户张灯结彩,而且大家都会自己制作泥塑并展示出来。由于这是吴川当地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他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也是因为一直都对泥塑深感兴趣,他觉得这是一门民间艺术,十分有吸引力,也有意将泥塑发扬光大。
在这之后,董建国有幸师从泥塑大师欧景钦(吴川泥塑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作泥塑。20岁时,董建国进入当地一家纸箱厂工作,担任设计方面的工作。后来工厂倒闭,他正式跟随泥塑大师简向东(另一名吴川泥塑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到外省采风写生,对泥塑进行更深的摸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董建国独立制作泥塑。“春节前后,我的工作量最大。有时候忙起来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董建国如是说。关于自己的泥塑生涯,他告诉记者,他每一年会制作几组作品,每组作品根据故事情节、主题等的不同会有几个人物。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完成了十个大型泥塑,最大的高达三米多,有的作品甚至到台湾展出。
谈到泥塑的传承,董建国表示,在这之前,由于宣传力度较小,泥塑一度成了一门冷门艺术。人们觉得辛苦,前途不大,因此学习泥塑的人很少。但近几年来,由于吴川市政府以及当地文化部门的宣传力度的加大,很多人开始了解泥塑。
“很多十几岁的中学生都表现出对泥塑有兴趣,他们会争取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泥塑,有时候晚上还会学习、研究泥塑。在这同时,很多家长也十分关注泥塑,有意让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泥塑这门工艺。”看到泥塑这门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董建国感到很开心,也十分欣慰。
在吴川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董建国联同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几位艺人一起开展了“泥塑进校园”的活动,跟当地的中小学生们讲述泥塑的历史,使学生们能够对此感兴趣。他们还会手把手教学,让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泥塑的魅力。
作为仅有的吴川市级传承人,董建国一直都有培养更多传承人的想法,希望把泥塑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可喜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也发掘到十余个有天赋的弟子,其中,最打动他的便是看到那些弟子在做泥塑的时候十分专注、认真,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一股劲,对泥塑求知若渴。
记者手记
仅仅是完成简单的一条鱼的泥塑作品便用了两个小时,尽管如此,还不是完美的作品。在体验制作泥塑之前,记者认为完成一个小小的泥塑应该不会很难,当真正开始制作泥塑,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完成一个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泥塑的魅力所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泥,经过双手的一番捏造、刻画,便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价值大大提高。
在跟着董建国学习制作泥塑的同时,记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泥塑的热爱。看到他指导记者完成泥塑时的专注、对细节的注重以及一心完成作品的劲头时,记者对这位热爱艺术,追求完美的泥塑艺术家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长期接触泥土,董建国双手的皱纹很明显,有些地方还有着小小的暴裂,似乎在印证着泥塑伴随他走过的岁月。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们的不懈坚持,吴川泥塑才得以薪火相传,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爱上泥塑,共同保护这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